藍孝莉
摘要:初中時學生接觸物理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當中,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進行初中物理教學,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對于初中物理來說,是一種側重實驗的自然學科,要求學生在對基礎知識進行理解的基礎上,結合相應的實驗來對物理進行深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本文結合滲透方法教育中的相應物理教學方法,來對滲透方法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進行分析。
關鍵詞:滲透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03-02
前言:在我國傳統的物理教學當中,一直存在著重視知識而忽略教學方法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得不到系統的學習,同時本身的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對以后的學習幫助較小,在目前教育體制的改革下,通過相應科學方法的滲透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展。
1.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1.1 觀察法。作為最直接最基礎的物理教學方法,觀察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對比觀察法、有意觀察法和歸納觀察法。由于初中物理教學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內容,所以說,觀察法貫穿于物理學習的各個階段中,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各個方面物理知識的引導觀察,使學生發現其中的不同之處,同時在原有物理知識的理解基礎上,對差異現象的產生原因進行探究,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邏輯觀察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觀察法需要注意根據學生觀察能力的實際情況來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安排,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體現在觀察的目的性、觀察的感知性、觀察的關注性、觀察的關聯性以及觀察的創造性,在對這些方面進行實際的分析之后,才能結合初中學生觀察水平的現狀和所要學習知識的主要內容,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安排。
1.2 實驗法。實驗法是初中物理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門偏重實驗的學科,只有在不斷的實驗當中,才能對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一般難情況下,這樣的實驗方法主要包括間接測量法,主要運用到聲音的產生原理、平面成像規律研究和響度振幅關系研究當中,另外是實驗推理法,主要運用到牛頓第一規律的研究和聲音傳播介質的研究上;控制變量法主要運用到密度概念、壓強概念、速度概念和電阻概念的研究當中;最后是實驗歸納法,主要運用到二力平衡條件、扛桿原理、光的折射定律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研究上。
2.下面對實驗歸納法和理想化方法進行具體說明
2.1 實驗歸納法。實驗歸納法主要指的是在經過對所要學習內容的大量觀察研究和實驗的基礎上,獲得相應的資料,然后根據這樣的資料來對實驗結果進行歸納總結,以此來尋找出其中的實驗規律,得到相應的結論。一般情況下,這種實驗歸納的主要特點是實驗在前,歸納在后,歸納是在相關物理實驗的研究下才能進行的,主要應用在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規律的成立上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對實驗目標進行明確,其次是對實驗步驟進行確定,最后是做好全面的記錄和觀察,在這樣的基礎上,來能得到有效而準確的信息資料,以此來對物理規律進行研究。比如說在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研究的時候,就可以采用實驗歸納法來對成像規律進行研究和總結。首先是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觀察,學生發現在利用放大鏡看書的時候,文字呈現出放大的現象,但是從放大鏡中看遠處的物理卻變小了,由這樣的觀察可以引發出相應的問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與物體的位置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通過這樣的問題和假設,就可以進行相應的實驗研究,在對實驗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物距分為三個區域,然后在這樣三個物距當中,分別進行實驗和觀察,得出不同物距下像的正倒情況、像的大小、像距、想的虛實情況和成像物體的實際位置,通過相應的實驗,可以對其中的數據進行記錄和觀察,根據這樣的數據,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進行研究,以此得出相關的結論。
2.2 理想法。理想法也可以被稱為推理法,針對物理教學的主要特點,由于物理學習的許多變量不能符合實際情況,所以說這種方法比較適用。理想法其實是一種科學抽象方法,在進行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根據相應實驗或者問題的實際需要,為了突出研究對象的本質,對其中的部分條件進行排除,以便在理想化的條件下進行實驗,從而創作出相應的物理實驗模型,并且通過實驗觀察和數據記錄,來對研究對象的本質或者規律進行探究。在初中物理的實驗研究當中,這樣的理想化方法比較常用,最常見的是對牛頓第一定律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將其中的摩擦力進行忽略,以此來對其中的物體運動規律進行研究。比如說,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來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教師用手推小車,手離開,而小車沒有停止運動,從這樣的現象中可以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也就是說在物體不受力也能持續運動,并且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車的滑動距離越長的假設,最后進行理想化推理,教師準備三塊摩擦力不同的平面,然后在同樣的力度上來使小車在平面上進行滑動,根據滑動的實際情況,猜測如果處于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小車將會不停的運動下去。通過這樣的理想化實驗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透過物體的運動現象,來對物體本質進行認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物理研究意識。
結束語:在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當中,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所以需要在相應物理知識的基礎學習上,進行滲透方法教育,使基礎理論知識與相應的實驗結果相互結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夠對物理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有效的提高課堂效果,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桂珍. 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J]. 科教文匯, 2013(24):153-154.
[2] 肖雪松. 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J]. 新課程:上, 2014(2):106-107.
[3] 劉洋君.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滲透科學方法的實踐與研究[J]. 教育, 2015(41):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