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琴
摘要:借鑒國內外語言教學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在總結近幾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遵循本課程的教學理論和原則,針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日語專業學生日語聽力學習的特點,以培養實用性外語人才為目標,打破傳統的以聽、背為主的教學模式,確立以聽、說、讀、寫為主的教學新模式。采用課堂技能指導、課外自主學習的方法,從而為提高學生日語聽力能力有針對性的做教學調整和改革。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教學訓練;情感過濾學說;課程改革
從人類的個體發展來看,語言的掌握是有規律的。必須要經過幼兒期兩年的“聽”的積累,才會慢慢達到“說”,最后達到“寫”的水平。換言之,如果沒有聽的積累,語言表達就會遇到障礙。根據美國教育學家里弗斯(Rivers)和坦珀利(Temperly)的研究,“聽”在人類交際活動中所占的比例為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這點也證明了“聽”的重要性,其他的三個能力只有在足夠語言輸入的情況下才能形成和發展。
一、聽力教學的現狀與緊迫性
教師重視不夠,教學簡單、粗暴。教師基本是從應試教育的框架下走來,以前的中考、高考都不考聽力,聽力測試排斥在語言測試之外;國際日語能力考試在2010年之前只要求總分達標,聽力上失去的分數完全可以從單詞、語法上補回。所以,聽力教學的基礎地位長期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認同和加強,學校或者代課老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聽力課的重要性。聽力課只是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的點綴,老師上課的時候,基本上是重復的放錄音,依著教材檢查作業。基本談不到教學技巧。這種做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學生聽不懂,就更加對聽力課失去興趣,發展到最后,聽力課變成了某些學生的休息課。所以,應當予以確立并充分重視聽力在外語教學“聽、說、讀、寫”中的基礎地位。在教學中,應當適當降低聽力課對學生的要求,增加趣味性,慢慢的培養學生興趣,以期改變聽力課現狀。
二、改善日語聽力課的課堂氣氛
根據克拉申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認為影響語言習得的最主要的情感可變因素有學習動機、自信心、焦慮等。這些可變因素會妨礙語言習得者的可理解性輸入,當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弱時,學習者也能接收到語言輸入,但是這種輸入到達不了語言習得機制,產生不了語言習得。當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強時,語言輸入就可以順暢的進入語言習得機制,并形成語言習得。產生情感屏障的原因有:1、課上與老師或同學交流不暢;2、基于考試等的挫折影響;3、受到他人否定、嘲笑;4、文化差異等。帶有這種不安情緒進入課堂,就不能很好的接受、消化知識。所以教師要以開放的心態,肯定每個學生,接受學生個體的差異,建立一種讓每一個學習者都放松的課堂環境。
三、改善教學內容
克拉申提出的輸入假說是二語習得理論的重要組成。輸入假說認為語言輸入量需要略高于現有水平。接受性語言行為在語言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向學習者提供大量有意義的、可理解性輸入,就會自然產生語言習得。所以在為學生選擇教學材料時,首先,要緊密結合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從字母到單詞,從單詞到短句,從短句到長句……循序漸進直到文章。其次,要求這些材料盡量的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樣會使學生有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要選用一些有趣的日本原版的影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了解日本的文化并掌握地道的日語表達。眾所周知,日語語速比中文快,所以開始的時候,要選擇一些語速比較慢的材料,不能直接上NHK之類的材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多媒體以及網絡技術的優勢,通過圖文、聲像、動畫等多種媒體,將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手眼耳腦等感官,為學生提供積極地學習環境,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減少學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習動機,使其充滿自信,從而獲得理想的日語學習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鼓勵學生,積極與學生互動,重點培養學生的聽力策略。
四、改進教學方法,增加學生參與度
(一)視聽說一體,強化應用日語的綜合效果
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課堂上插入圖像、視頻等文件材料,為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和習得環境,盡量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增強學習動機,使學生充滿自信,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同時,通過說 ,進行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強化學生應用日語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對聽到的內容進行更深的理解與擴充。再通過交際練習,讓學生學以致用。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對日語原聲視頻中的場景進行配音練習,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
(二)文化互動、場景教學、引入日本文化的視聽教學
適當采用日本原聲的影視作品作為教材的一部分,讓學生通過語言與實際場景來感受日本社會與文化,選取經典的,讓學生做中日文化比較。掌握跨文化交際知識。對教材中出現的日本文化的話題進行精講,課件中插入大量的形象生動的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的創造出語言環境中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場景。
(三)文理交融、一專多能、穿插多視角的日語視聽內容
(四)聽前熱身、聽后指導、強化學生日語聽解策略
在指導中強調背景知識對日語聽力理解的重要作用,加大聽前熱身活動,改變以往的只注重結果的教學方式,加大對聽解過程的指導。課前預習和課上提問等形式,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聽力內容。
(五)課前演講、課內引導、課后自主學習
課堂指導中提示學生如何應用周圍的資源進行自主的學習。比如,通過小組討論等讓學生知道不單可以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還可以從學生哪里獲得。尤其課下遇到疑問時,可以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來解決。這樣可以養成學生利用周圍的人力資源來學習的習慣。還可以在課堂上提醒學生將聽力課上學到的有趣的知識、新聞講給日本朋友聽,或在其他可上演講。這樣有利于養成學生利用社會或其他課程資源來學習日語的習慣。同時強調團隊合作與表達能力,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做有關日本文化的ppt演講。這樣有助于養成團隊協作能力。另外ppt的制作過程,查找相關資料,可以擴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聽說能力、創新能力、隨機應變能力,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協調和諧的視聽課堂。
總之,在語言交際中,“聽”是一個涉及人類記憶、思維、理解等諸多能力的行為。“聽”也是人類表達語言與輸入信息的手段,是語言交際的重要途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聽”來吸收和鞏固語言知識,需要通過“聽”培養“說”、“讀”、“寫”的能力。因此,聽力課是外語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聽力課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知識接受度、語言基本技能訓練及實際能力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武慧方.提高日語聽力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08(39).
[2]陳瀟.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對初級日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時代文學,2014(8).
[3]周曉冰.“任務型教學法” 在高校日語聽力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5]徐婷婷.新國際日語能力N2考試下的獨立學院基礎聽力課教學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