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芬
【摘要】通過精心設計導言和問題、呵護質疑、增加實驗來增強課堂氣氛,通過教學內容呈現的新穎性、教學過程的探究性和學習活動中的合作性,來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激發 生物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64-01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學內容廣,概念多,課時少,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造成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不高,聽課情緒很差。作為生物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掌握好生物學基礎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在長期的中學生物教學中,我針對同學存在的課堂問題不斷創新課堂,在創新中不斷總結反思,力爭讓每一位學生敢想、敢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我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實現創設和諧教學環境的目標。
一、巧妙處理導言,激發學生課堂熱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可通過一個別致的提問、一組逼真的數據、新的科研成果、一句農諺、一個小實驗、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事例作為導言,引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生命起源”課的引言中,引用了在十七世紀初盛行的“自然發生論”。范·赫耳蒙特開出的制造老鼠的處方:即把小麥和污濕人汗的衣服都放進容器,以人的蒸汽為能源進行“發酵”,經過21天就會長出活的老鼠。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聽課興趣,為學生愿意積極探索與教師互動提供可能。
二、精心設計問題,構建可行的思維平臺
只有學生可能思考的問題,才有利于師生交流,喚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雜交育種”中,問:“有一株桃樹結的桃口感好但很小,另一株桃樹上的桃口感不好但很大,如果有這么一棵桃樹,結的桃又大又好吃,那多好啊!你有什么辦法得到這樣一棵樹呢?”從而學生不僅弄清了“雜交育種”,更進一步弄清了“雜種優勢”的概念。
三、精心呵護學生的質疑,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質疑是對教師講述內容、書本知識和課外閱讀接觸的知識提出疑問,并表達出自己的看法。這是學生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質—創新精神。對于學生的質疑要保護,要鼓勵,要認真對待。我在教學中發現了不少有意義的學生質疑,如一位學生讀到《生物教學與實驗》中一篇《〈遺傳和變異〉教學中課外素材的引入》一文的舉例提出疑問,即用牛滿江教授在70年代末做的金魚實驗來說明細胞質遺傳,該學生認為本實驗不能用來說明細胞質遺傳。因為此時起作用的是鯽魚的mRNA,而不是線粒體DNA,其中mRNA是鯽魚核DNA轉錄形成的,仍屬細胞核遺傳范疇。作為高中學生能對刊物上的文章提出質疑,并且做出合乎理論、思維嚴密的解釋,確實可貴。
四、教學內容呈現的新穎性
心理學表明:只要學生對呈現材料與呈現方式發生興趣時,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只有那些形象直觀、新穎有趣的認識材料,才能最有效地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開動腦筋,因材施教,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否則,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常會使學生感到疲倦、厭倦,久而久之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如“細胞減數分裂”內容,應用flash課件,展示染色體及細胞變化的動態過程,利于學生掌握一個連續的完整的生理過程。“生物進化”內容,學生傳看化石及我從網絡上下載的化石照片,讓學生有“眼見為實”的感覺,等等。這樣使不少枯燥抽象的書本知識活躍于形象生動貼切的畫面和實驗數據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增加學生實驗,提高學習興趣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教師除了用好高中教材中規定實驗,還要尋找教材中包含的實驗,如酶的作用與溫度和pH值的關系、觀察植物的根及根尖的橫切縱切裝片等等。在實驗過程中,以學生操作為主,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每位學生交流。這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性和探究性,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教學環境的各個方面的確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施加著潛在而有力的影響,并與學生的學業成績發生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使各種環境因素都成為積極推進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物學教學法》,周美珍等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學論》,李秉德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文萍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