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宏霞+雷淑蓓
【摘要】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出發,闡述了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價值以及使用該療法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 心理輔導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80-02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and Behabior Therapy,CBT)是以美國心理學家貝克(Aaron T.Beck)于20世紀60年代建立的認知治療技術為基礎,由認知理論和行為治療相互吸納、相互補充形成的系統心理治療方法[1]。簡單來說,就是“不是事件本身影響了我們的行為,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影響了我們的行為”。
一、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應用的價值
(一)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來看
從當前各高校研究數據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屬于健康水平,只有少數學生真正有心理問題。有研究結果顯示:人際關系問題、就業壓力問題、學業問題、戀愛問題等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關注的幾個問題[2]。這些心理問題誘發的不良心理反應主要有:孤獨、焦慮、自我拒絕等[3],一般認為在處理由愛情、家庭、學習、工作等方面的事件引起的心理困擾上,認知行為療法顯得更為有效。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決定了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價值[4]。
(二)從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及相關的調查來看,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困惑、情感問題以及人格障礙的產生,大多與大學生獨特的認知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認知失調的影響力最大[5]。筆者在日常開展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中發現,學生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大多是由于一些不合理看法所導致的。
認知行為療法的主要著眼點,是試圖通過改變來訪者關于自己、他人以及周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來改善心理問題,因此它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廣泛運用。
二、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應用的問題
(一)認知行為療法注重治療雙方的合作和積極參與
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咨詢師在第一次與來訪者接觸時建立基本的信任十分必要的。這也要求心理咨詢師努力在會談期間展現所有在治療環境中必備的基本素質:熱情、共情、關心、無條件積極關注的能力。這有助于加深來訪者對咨詢輔導者的信任感,讓來訪者感到受到尊重,得到理解與支持,從而愿意敞開心扉,向輔導者傾訴,便于輔導者對其問題進行評估,并幫助他矯正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更具適應性的信念。
(二)認知行為療法以目標為導向、聚焦于來訪者的問題
來訪者的思維影響著情緒、行為或生理技能。心理輔導者幫助來訪者識別關鍵的認知,采取更現實、具有適應性的預期,使得來訪者在情緒上感覺更好,在行為上更具功能性或減少過度的生理喚起。輔導者使用“蘇格拉底式提問”來評價來訪者的失調認知模式,不斷質疑來訪者的失調認知:有什么證據能夠證明你的想法是正確的?反面的證據有哪些?有沒有看待這個問題的其他方式?你應該做些什么?
(三)認知行為療法是有教育作用的,目標是教來訪者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時候,輔導者經常在第一次會談的時候就根據來訪者的問題對其進行相關的心理教育,幫助來訪者制定治療目標、識別和評價信念、計劃行為變動,還教會來訪者在咨詢外的生活中如何自己做這些事情,最終幫助來訪者成為自己的療愈師。
由于任何心理療法都不可能適用于所有的人、所有的問題。因此,在對學生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心理輔導時,需要結合多種心理輔導方法,尋求多種心理輔導方法的整合,以促進來訪者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Judith S.Beck.張怡等譯.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2]李美清,文婷.廣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思考[J].高教論壇,2008,(12)
[3]李可信等.山東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1)
[4]曾中新.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索[J].長沙大學學報,2010,(3)
[5]劉元興.認知失調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研究[J].焦點透視,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