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 使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向著注重培養當代大學生自主化、個性化,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教學模式邁進。文章從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定位出發,闡述了高校體育推行俱樂部教育模式的實際意義與發展現狀,提出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推行俱樂部模式的策略與原則。
【關鍵詞】體育俱樂部 高校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11-01
高校體育俱樂部是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同大學生對體育教學的需求結合,充分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發揮學生的體育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方式方法,并長久的堅持下去,是以終身健康為基礎的以俱樂部形式組織進行的體育課教學。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定位
體育俱樂部是將體育練習者與學校的運動館聯系在一起,將體育運動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表現出來。其目的是在增強師生體質,增進彼此間友誼的基礎上提升體育文化素養,最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校體育俱樂部內容較傳統更為豐富,是一個延伸、補充、豐富學生的鍛煉內容,其過程具有主動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靈活選擇運動項目,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運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此外其目的具有多樣性,不僅可以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還可獲得更多別人的關注,從而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
二、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際意義
高校體育俱樂部可以打破體育課程課時的限制,不受教學計劃、大綱的束縛,使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愛好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展。體育俱樂部具有無形的凝聚力,把眾多興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參與者聯系在一起,開展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豐富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
三、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缺乏以學生為主的理念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但目前高校俱樂部的組織形式上,仍然存在以教師為主,不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的弊端只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只能按體育教師的主觀愿望去機械地完成任務,抑制了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挫傷了其積極性,個性的發展。
(二)缺乏經費的投入
近年來高校實行擴大招生政策,入校學生日益增多,無疑對俱樂部的開展形式、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但高校體育俱樂部主要是收取學生會員費,來源單一,加上體育器材價格的不斷攀升,這些資金根本難以解決燃眉之急,這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興趣及積極性,也違背了俱樂部的辦學宗旨。因此解決經費問題迫在眉睫。
(三)管理體系混亂,師資隊伍不足
大多數高校體育俱樂部目的不明確,投入重視度不高,每周只有一節體育課,老師可到可不到或不安排活動任務,學生常常處于盲目狀態,滿腔熱情漸漸冷卻,逐漸失去上體育課的興趣。高校體育俱樂部雖結構龐大,但其管理體系的混亂使其作用未完全發揮。再者體育俱樂部教師的作用是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健康、增加體育知識,但現有教師綜合素質較差,缺乏專業性,有些項目甚至老師是臨時加的。
四、高校體育教學推行俱樂部模式的策略
(一)以學生為本的俱樂部教學模式
高校體育俱樂部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課程,自由選擇代課老師和上課時間,突出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獲得體育贊助
高校體育俱樂部可以通過體育活動獲得贊助彌補俱樂部活動資金不足的問題,有力推動高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提高體育活動的水平、體育贊助不僅能夠加強體育設施建設,還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在實現雙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給予贊助商利益。
(三)完善管理體系,建立評價體系
高校俱樂部應健全運行機制,有完善的俱樂部章程,各機制之間功能分明,職責明確,按照章程辦事,使俱樂部持續、規范、科學地向前發展。建立評價體系,讓學生在開展體育活動的同時注重體育的行為規范和健康素質的形成。建立選師、評教機制,使體育教師獲得危機感,從而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語
教育部2002年第13號文件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通知,從課程的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四個方面直接闡述高校體育應“以人為本”,把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相銜接,重視高校俱樂部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紅.江西省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研究[J].體育或人教育學刊,2009,4:82-83.
[2]姚毓武,張大為.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研究綜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