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比瓏
【摘 要】很多家長對于課外閱讀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qū),他們認為課外書籍的閱讀對小學語文學習無任何益處,反而會影響到正常的語文學習,只有專注課本才是小學語文學習的正確道路。本文就從課外閱讀展開簡單討論,探討一下其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能力 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09
很多成功的學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在年少時都進行了大量的課外閱讀。教師通過與平時同語文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溝通了解到,這些學生也在課后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有專家通過研究發(fā)現,一個學生的課外閱讀要真正的形成語文能力,其數量需要是語文課本的四到五倍,換而言之,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閱讀三十萬字的課外書四到五本。當然,這并不是一個絕對值,只是做一個參考。因為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形成語文能力的快慢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領悟能力較強的學生,閱讀兩三本書即可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部分領悟能力較弱的學生,拿到一本書后進行反復細致的閱讀,對書中的每一處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其語文能力也能順利形成。
例如,我在所任課的班級就極力推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班上的學生也較為配合,基本每個學期平均每人都要閱讀三到五本課外書籍,部分比較喜歡閱讀的學生差不多是一兩周就完成一本課外書籍的閱讀。在日常語文測驗中,學生寫作文筆表現得較為流暢,語文整體成績也較其他未推廣課外閱讀的班級要好,在期中和期末的語文考試中班級均分每次都要高出那么三五分,這說明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還是很有效果的。
一、語文的學習在于閱讀
語文能力的形成在于閱讀,其實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在于語文的閱讀。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潛在的后進生”,因為,語文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溝通交流的工具,而書面語言是學校教育知識的載體,如果學生連閱讀都不愿意,那么其閱讀能力處于何種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這類學生在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肯定會遇到讀不懂書本上的內容,讀不懂題目意思的尷尬情況。從這些方方面面可以看出,要想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就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這里的閱讀包括課內對語文課本的閱讀和課外對課外書籍的閱讀。當學生對閱讀不屑一顧時,就是學生成績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的時候。小學語文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閱讀情況,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好語文,學好其他學科。通過“新課改”十來年的不斷深入推行,語文課本的內容安排較以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為語文課本注入了一絲生機,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對閱讀這一板塊更為注重,同時對課外閱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開始提倡讓家長和學生一起精心閱讀,這是很好的一個變化。學生回到家后,同家長一起進行閱讀,既能同家長進行情感交流,又能在家長的幫助下加深對閱讀書籍的理解。
二、小學是閱讀的關鍵期
隨著科學的進步,很多現象都可以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是需要遵從大腦發(fā)育的時間表的,閱讀就是小學階段學生先進行發(fā)育的技能,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抓住學生大腦技能發(fā)育的高峰期,適時的安排課外閱讀任務,效果就會體現得十分明顯。學生在進入小學前語言能力就已經得到了初步形成,學生的想象力關鍵期是從2歲開始,一直要持續(xù)到小學二年級階段的,同時小學一到四年級是學生的文化敏感期,因此閱讀對小學生來講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在這一階段課本的閱讀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只有通過課外閱讀的適時補充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地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家長為孩子創(chuàng)造課外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家長在了解孩子興趣愛好的基礎上,為其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書籍,書籍的內容涵蓋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領域,借此來滿足孩子對文化的強烈需求。同時教師要將其中的利害關系告知學生家長,如果在這一階段不對孩子的求知欲進行滿足,孩子就會將注意力遷移到其他方面,如搗亂、多動、沉迷于電子游戲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家長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問題,讓學生家長能夠在家中對教師的教學進行適當的配合,這樣就能順利的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培養(yǎng),并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較快的提高。
當然,在對學生的文化敏感期進行重視的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黃金閱讀期進行合理把握。學生的黃金閱讀期和文化敏感期是有重疊的,二、三、四年級的學生既處于文化敏感期,又處于黃金閱讀期,這一時期是需要教師進行重點把握的。在這一時期種,語文課本的知識量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學生僅對語文課本閱讀,那么就會長期處于一種“吃不飽”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開始大力推廣課外閱讀,著手在班上建立圖書角,同時給學生列出推薦書目的清單。在家長會上也應該強調這一時期的重要性,讓學生家長明白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生理、心理、教育的發(fā)展將影響其一生。如果學生家長不協(xié)同教師把握好學生的這一關鍵階段,學生在今后中學、大學、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就會暴露出難以彌補的不足,這我們可以把它稱為“閱讀能力的先天不足”,這樣的“先天不足”是很難在短時間進行彌補的,這個時候學生可能要通過十倍、二十倍于小學階段的閱讀量才能有所改善。
三、小學生適合讀哪些書
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由于認知水平不一樣,適合其閱讀的書籍就不一樣。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難發(fā)現學生家長購買的書籍,有不少是學生不愛看的。學生出現對部分課外書不感興趣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家長選的書不適合學生閱讀,二是,選擇的書籍的難度高于學生目前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有必要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讓學生家長在買書時盡量征求學生的意見,同時要注意在不同的階段給學生買不同的書。例如,一、二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當圖文并茂,且文字需要附帶注音;三、四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多以童話、兒童科普讀物、兒童文學等為主;五、六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難度可以適當增加,同時書籍選擇應考慮同初中學習的銜接,多以中外名著為主。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具體還需要更具不同學生的不同語文能力進行調整。
課外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學生應當享受課外閱讀,同時小學語文教師要和家長保持必要的聯(lián)系溝通,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語文能力在樂享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