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顯艷
摘要:當前社會上信息技術以飛快的速度發展著,并在多個領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運用,教育教學領域也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各門課程教學。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視度,但是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多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而信息技術的滲透能夠將各種問題妥善解決,促進教學質量及水平的提升,保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34-02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要求當前小學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將各種先進的資源融入其中,加大對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運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是為了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與道德素養,進而引導小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道德觀。從目前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果來看,由于課程涉及內容廣,教學對象特殊,教學時間短等諸多因素,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差。因此,在充分貫徹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品德教師應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全面滲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順利進行提供積極幫助。
1.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
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在學生眼里教師的形象是高尚的,對教師抱有一顆崇拜的心,尤其是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很深的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使得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有了本質性的變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但是,從課堂實踐的效果來看,課堂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手段單一、教學質量相對滯后的情況依然存在,它不僅阻礙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內容的全面開展,也制約著全面貫徹執行素質教育改革的發展方針,更重要的是影響著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效果,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師思想觀念沒有與時俱進,阻礙了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及思想觀念是否良好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水平與質量,而小學校園所具備的品德與社會教師對視從其他學科轉職過來的,有的直接由語文教師代課,由于他們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認識不夠,又習慣于自身專業課堂的教學模式,只是簡單的課本知識點的串講,所謂的教學改革少之又少,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地位。
1.2 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雖然新課程改革得到了深入的實施和發展,但是依然有部分教師沒有適應,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自己為教學的中心,一般在課堂上強調"教與學"的"一致性",重點放在課堂紀律上,課堂上的學生反饋信息不多,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無從談起。
1.3 學生認知與理解能力薄弱,阻礙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各個方面成長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認知力與理解力上有所欠缺,而教師又沒有給予指導導致學生自身能力得不到提升,再加上教學手段單一,造成小學生的認知障礙,理解能力差,思想品德的提高更是無話可說。
2.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滲透
2.1 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情境創設中,對教師教學方法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感到無趣和厭煩,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一定的獨特性,傳統應試教育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信息技術中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擴展課堂教學的寬度和深度。聲音、動畫、圖像和音樂等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為小學品德教育創建出五彩斑斕的教學情境,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為教師創造一個殺手锏,使得教師可以調動學生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創造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比如在講述"保護環境"的時候,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局限在板書講解環境污染的幾個特點,再通過教師宣講幾個環境污染治理的實例就結束了一堂課,教學內容非常空洞。在采用信息技術后,可以通過視頻播放一個動畫,向學生展現一條清澈透底的河,在周圍工廠向河水排放污水后,河水變得越來越渾濁,而河中的魚兒也因為污染或者缺氧紛紛死去。在播放完以后,通過提示學生造成環境污染的幾個元素,和環境污染對于人群的危害,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課堂教學的知識點,也深刻理解了環境污染給社會和每個人帶來的危害。
2.2 師生互動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以此帶動學生積極性。實際上,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反饋。教師根據學習進度進行教學,從而達到所有學生都能吸收掌握、融會貫通的目的。信息技術就真正做到了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進度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互動反饋給教師,而這就極大地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滿足了他們小小的虛榮心,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精神,進而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2.3 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掘學生內在潛力,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認知能力的增強。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既要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導,還應注重學生道德情感和素養的培養。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能夠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情感,教學中將教材內容潛移默化的灌輸和傳授給學生是每一個小學品德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和努力執行的。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小學品德課程教學,就可以使課本里的形象立體化,道德情感得到感染,不僅使得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現實社會中的真善美,也能分辨出假惡丑,增強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道德觀。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當前課堂教學可以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更加多樣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借助先進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使教材內容變得豐富有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良好的溝通,而且非常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教師應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充分發揮,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從而促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虹 . 巧用信息技術點亮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 [J].文理導航 ,2014(4).
[2] 張偉良.信息技術讓《品德與社會》課堂富有亮色 [J].生活教育 ,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