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馬克思哲學?馬克思哲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馬克思究竟創建了什么樣的哲學觀?過去我們對馬克思著述進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哲學原理教科書的觀點做說明和論證,而很少從概念辨析、思想梳理等角度,對完整的文本進行詳細而完整的研究。當我們深入到馬克思并不多的文本之中時,會發現我們對馬克思似乎真的不那么了解,還需要我們立足文本,從頭開始走近馬克思。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實踐;歷史唯物主義;現實的個人
作者簡介:陳歡,河南商丘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中國。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5--02
一、馬克思哲學的形成
想要理解什么是馬克思哲學以及馬克思哲學的歷史脈絡,必須要結合馬克思本人的文本、手稿、筆記等文獻進行研究,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走近馬克思。
1.馬克思的思想起點
在馬克思給父親的一封信中,他說道:“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這封信揭示了馬克思思想的起點。按照列寧的觀點,我們一般認為馬克思是先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后接受了唯物主義,而根據對馬克思的成長環境和早期的文本分析,我們發現,馬克思成長的文化環境并不是黑格爾思想,而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主要主張反宗教、主張個體的自由幸福,關注的是現世生活,而以德國古典哲學強調的是理性對欲望的控制。在1837年,馬克思轉學到了柏林,在此期間加入了青年黑格爾學派,但并不代表著馬克思轉向黑格爾哲學。馬克思對當時制定的法哲學體系大綱不滿意,他想從原理性的東西入手對法學的東西進行系統的把握,希望通過哲學的學習得到解決問題的真理,他的重點是在學習哲學的方法上。馬克思受黑格爾的弟子甘斯的影響,甘斯認為法的概念可以從形式上引申出來,通過歷史的研究可以得到合理的法定概念、真理,甘斯的契約精神、勞動的自由意志、勞動者的自由聯合這些思想都給馬克思帶來的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說,馬克思的思想起點并不是黑格爾哲學,而是以啟蒙運動為起點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
2.馬克思對自我意識哲學的超越
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圍繞著當時時政學派與青年黑格爾派對于宗教問題的爭論進行展開,馬克思借助于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學說預測了青年黑格爾派的走向。他指出,在伊壁鳩魯的原子學說中,直線運動代表了一種必然性,偏斜則是一種抽象的自我意識。馬克思推崇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學說,旨在為人的自我意識贏得一席之地。
事實上,在青年黑格爾學派看來,自我意識是無矛盾的精神實體,哲學是自我意識的集中表達,其作用是批判現實世界。但在馬克思看來,自我意識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存在,哲學不僅要展開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其本身也是可批判的對象。馬克思認為在往后的發展中,要用理性引導和改造現實世界,以超越自我意識哲學,達到更高層面的哲學。馬克思贊成一種辯證的揚棄的態度,保留世界哲學的合理成分,摧毀現實世界的不合理存在,以理性世界作為一種標準,推動世界向著合乎理性的方向發展。在馬克思這里,理性世界并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一種關于人的歷史世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其實從博士論文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而且“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核心思想在這個時期就初見端倪。
3.對宗教、國家的批判
在《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描述了當時德國正在進行的宗教批判,他認為并不是宗教有問題,而是產生宗教的現實世界有問題,所以應該批判的是這個現實世界。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在現實世界始終無法實現,這是馬克思進行批判的理論前提。在這個時期,馬克思最重要的發現是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分離,馬克思認為想要消除這種分離,就要從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精神生活整體實現全面發展,即實現哲學的世界化。馬克思吸收了費爾巴哈對個人的關注,作為指導哲學世界化的理論依據,無產階級成為實現哲學世界化的主體。在當時的德國,沒有一個特殊領域被認為是其他領域的代表,只有進行徹底的革命。馬克思看到了無產階級這個群體,為他的哲學世界化找到了一個物質載體。可以說,實現哲學的世界化是馬克思始終沒有改變的思想。馬克思認為實現哲學的批判需要群眾的物質力量,但我們要知道的是,他所設想的哲學聯系群眾、哲學與無產階聯合的思想太過簡單了,無產階級好像是自發的潛在的一支革命隊伍,因此這是馬克思的一種理想化,是理論推論的結果。
4.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展開了對國民經濟學批判。值得反思的是,為什么馬克思在批判了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之后,又開始了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呢?
我認為,首先是由于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是與現實相背離的。馬克思在為《林木盜竊案》和《摩塞爾記者的辯護》中發現:由黑格爾哲學理性支配的普魯士國家并沒有按照“哲學世界化”的構想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呈現一種維護少數人的私有財產的現象。國家的異化只能是市民社會的自我分裂。因此要想展開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必須借助國民經濟學中市民社會人與人的經濟交往去尋找異化的根源。
另一方面,馬克思展開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是為了尋找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人的解放道路。國民經濟學所看重的自由勞動和競爭并沒有給人們帶來共同幸福,馬克思認為,“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從私有財產出發的國民經濟學實際上導致了強者對弱者的奴役,道德的淪喪,一切都被私有財產所綁架。
5.對舊唯物主義的批判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標志著馬克思新哲學觀的形成。與舊唯物主義不同的是,馬克思把科學的實踐觀為其哲學觀的核心。馬克思認為在費爾巴哈那里,“人”是一種脫離社會關系之外的抽象存在,指出費爾巴哈的錯誤在于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只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看不到市民社會的歷史性。他認為哲學必須立足于社會歷史現實,以實踐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消除理論的神秘性,對人類社會進行批判,從現實的內在矛盾中發現實現人的解放的可能性,使“哲學世界化”、“世界哲學化”不再是建立在哲學理念上的理想,而能成為現實。
6.歷史唯物主義的提出
在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以展開對現代世界的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提出是馬克思最主要的貢獻。在文中馬克思再次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做了總結性的批判,但他沒有停留于此,而是進一步提出自己對歷史的道路的理解,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他從“現實的個人”為切入點引出歷史的話題,解析出家庭和國家都屬于市民社會,由此批判支撐國家和法的合理性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異化勞動所沒有的歷史維度在這個文本中從“現實的個人”、“分工”的線索中體現了出來,進而引出階級的概念,才有了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道路。在這里馬克思揭示了人類歷史的一般規律。在他看來,生產力作為人的活動的第一要素,決定著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關系。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前面文本的包容,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就是在這樣的層層遞進、不斷批判中一步步明確的。
二、馬克思的哲學觀
探討馬克思的哲學觀,我們還應當追問的是,馬克思究竟形成或提出了什么樣的哲學觀,使之與其他舊哲學相區別,我認為,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是一種以實踐的方式為基礎的哲學
馬克思在與青年黑格爾派的論戰中,形成了自己關于實踐的哲學理念。他認為,“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問題”。正是實踐推動著馬克思思考如何把理論變成現實,在馬克思看來,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和唯心的根本問題,在于不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
2.是一種從現實的人出發,致力于實現人類解放的哲學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出他的哲學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在《共產黨宣言中》他說道:“代替那存在著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這樣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是馬克思的終極目標,這種致力于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是馬克思哲學自覺承擔的哲學使命。
3.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學說
馬克思認為,人的任何實踐活動都具有歷史性,都是在歷史進程中進行的,而哲學又是以實踐的思維方式為基礎,那么哲學就應該從現實的、歷史的視角來分析批判現實生活,并通過實踐來改造世界。
馬克思指出: “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2]”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馬克思認為自己的歷史觀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說:“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 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強調的是歷史與唯物主義的結合。
由上可知,馬克思則通過對社會歷史的研究確立了辯證的歷史觀或唯物主義歷史觀,這里“歷史”概念是涵蓋歷史的自然或人化的自然于自身之內的,自然已經蘊含在歷史中了,馬克思理解的“自然”是社會歷史的范疇,既不存在社會歷史之外的自然,也不存在自然之外的社會歷史。那就無所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分,因此我們在傳統教科書上看到的區分可以說是恩格斯及其以后的理論家在理解馬克思時所給出的錯誤理解。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自然、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社會歷史,他們割裂了自然和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對馬克思所開辟的哲學道路作出初步的概括,即馬克思哲學是一種從實際的人出發,以實踐的方式為核心,致力于人類解放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而我們在研究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的時候必須要立足于對馬克思的文本,使過去在傳統解讀構架內的文本陌生化,撇開已有的成見,以批判的視角還原馬克思的本來面目。
注釋:
[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83.
[2][3]參見: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2]孫伯,張一兵. 走進馬克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12- 24.
[3]俞吾金.如何理解并闡釋馬克思的哲學觀[J].江海學刊, 2013(04) .
[4]聶錦芳.文本研究與對馬克思哲學的新理解[N].光明日報, 2009( 11).
[5]王鳳才.重新理解馬克思—俞吾金視閾中的馬克思哲學[J].哲學分析,2012(06).
[6]孫正聿.馬克思的哲學觀與馬克思開辟的哲學道路[J].社會科學戰線,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