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娟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年級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通過語文閱讀來獲取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為了促進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需要將任務分析理論融入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強化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幫助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教學,以此來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任務分析理論;語文閱讀;作用;策略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促進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任務分析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任務分析理論促使教師教學目標的明確性,能夠確保教師切實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的閱讀教學提供理論依據,解決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效率。
一、任務分析理論在閱讀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任務分析理論在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首先,要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確保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的合理性,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理論基礎,確保學生閱讀教學的科學化。其次,為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行為提供指導,該項理論改變了教師的傳統教學方法,其中蘊含了優秀語文閱讀教師的經驗,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優化。最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科特點,合理選擇閱讀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確保教學內容選擇的合理性,防止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二、任務分析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分析學生特點,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一步,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處于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日益增強,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將閱讀教學融入語文學習中來,需要將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課文預習時間,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有直觀性的了解。教師為了防止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課堂討論時間,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對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輕聲地讀出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大膽地闡述自己閱讀的感受。
(二)分析教材內容,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二步,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的閱讀,及時提出對文章的質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不良的閱讀習慣,要及時進行糾正。在閱讀教學初期,要求學生先閱讀一段或者兩段,以此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需要深入分析閱讀材料內容,提前做好問題的預設,將問題下發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使學生在閱讀時更加有針對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問題回答的準確率。教師對于問題回答正確的學生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例如,在蘇教版《哲學家的最后一課》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結合課文內容,給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采用什么方法進行除草,結果怎樣?(2)去年雜草叢生,今年卻長滿莊稼的原因是什么?在講課前提前針對閱讀內容,給學生設置問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三)分析閱讀情況,強化學生朗誦感悟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三步,主要強調將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將培養學生的預感和文字駕馭能力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進行朗誦,通過學生的朗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展現自我搭建平臺。學生可以運用范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和領讀等形式開展語文閱讀活動,將范讀和領讀作為閱讀活動的主體,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更多的生字,提高語文閱讀素養,促使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語文閱讀中的較長句子,強化學生的朗誦感悟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四)分析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作品
任務分析理論的第四步,要求學生具備理解作品的能力。每個閱讀材料中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為了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學生閱讀時,會給學生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使學生在大腦中對作品形成一定的印象,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作品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任務分析理論,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對任務分析理論的四個步驟進行闡述,幫助學生切實把握閱讀教學內容,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因此,需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力推廣任務分析理論教學法,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時慶標.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任務分析理論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6(9):67.
[2]張曉艷,賈曉麗.任務分析理論在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思路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2):212-2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