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學
摘 要:以學為主,即在學生學習中表現出較強的自覺性、獨立性,主要表現在認知能力、興奮狀態和探索的興趣等方面。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以學為主”的課堂模式,在改變以往教師大包大攬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好語文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培養學生自主解決語文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以學為主;教學模式;自主學習
本文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從化“教”為“學”,化“講”為“練”,化“析”為“讀”這三方面分析如何構建“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以全面推動教學進步與發展。
一、化“教”為“學”,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回顧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教”的都是課前的預設,學生成為配合教師達到預設目標的道具,無法激起學生參與的興趣。而如今化“教”為“學”,意味著課堂必須成為孩子們的天地。首先,教師要承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講臺上走下來,放下架子,親近學生,促進學生實現個性發展。其次,教師必須給學生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自主創造的環境,確保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每一個學習環節。如,教師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師:假如你就是海底世界的游覽者,你會用攝像機記錄下哪些精彩呢?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孩子們把手舉得高高的,課堂上一時沸騰起來。有的說,要拍下海龜悠閑自得的樣子;有的說,要拍下“海馬”這個海里的騎士……學生思維在想象中馳騁,語言在課堂上雀躍,這樣的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海底豐富物產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濃厚的探索興趣,讓課堂上處處洋溢著自主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作為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探索更多的化“教”為“學”的途徑,讓學生主體真正得以突出,促進其能動性的發揮。
二、化“講”為“練”,構建學練結合的平臺
語文教學的根本是化“講”為“練”,將重心轉移為學生反復練習。然而,之前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總是“不放心”,生怕學生落下某個知識點,講了一遍又一遍,學生覺得索然無味,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化“講”為“練”不是不要教師講,而是少講、精講,講學生需要講的內容,起到點撥、疏導的作用,把時間節省下來構建學練結合的平臺。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課時,教師通過進行“自主質疑—嘗試排疑—質疑內化”三個環節后,學生初步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并產生了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此時,展開第四個環節——拓展強化,“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會對她說些什么呢?”孩子們的心是透明的,有的說,我會把她領到自己家中,吃最可口的飯菜,穿最喜歡的衣服;也有的說,我會和她一起上學,享受學習的快樂時光;還有的說,我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拿出來和她一起分享,讓她也體驗其中的樂趣,讓她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由案例可看出,化“講”為“練”是一種迂回戰術,教師無需多講,讓學生沉入其中,反復品味、琢磨,在自主探索中感知文本,領略豐富的人文情懷。而這比教師反復地教效果更好,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也得到真正的鍛煉。
三、化“析”為“讀”,傳遞以學為主的方式
語文學習中培養語感是關鍵,學生借助對典范語言的感知不斷提升語言品質,而其中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讀”,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讀,都可以給學生最直接的語言體驗。然而,有一些語文教師,認為不“析”不足以品出語文的味道,于是將課堂大量的時間用于文本的分析之中,而忽略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重要道理。為此,構建“以學為主”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嘗試化“析”為“讀”,以讀引思,以讀促悟,關注“讀”的層次性和梯度,引領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在自主朗讀中領悟文本的真思想、真情感和真意蘊。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學生在“那翠綠的……每一片綠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一句的理解時陷入了困境,此時,教師讓學生反復朗讀,范讀、齊讀、邊讀邊想,經過多次朗讀后,要求學生根據感受填寫句子:葉子綠了,綠得 ,綠得 ,讓人感覺到每一片葉子 。孩子們的思路打開了,“綠得鮮亮,綠得耀眼,讓人感覺每一片葉子都在跳舞。”……無需過多言語的分析,榕樹蒼翠欲滴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已經盡收孩子們眼底,是“讀”給了他們力量,也是“讀”給了他們靈感。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如何“讀”,側重點在“讀”上,而不是反復品析。
總之,“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鮮活了、生動了、自主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能力,還有探索的興趣,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方法。可以說,“以學為主”的語文課堂,改變的是課堂模式,看到的是微笑的臉龐。為此,作為新課改下的教師,還需要深入探索構建“以學為主”教學模式的更多的有效途徑,從而促進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石月蘭.增強高職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教學實踐性的探索 [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2]王會陽.高師院校《小學語文教學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J].科技創業家,2013(2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