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鋒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必須著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促進學生的和諧和終身發展為培養目標,體現數學課程的發展性、普及性和基礎性特點。數學課程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數學學科依然存在大量的學習困難學生。如何對這些學生進行合理的歸因和轉化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學困生形成的學校因素分析
(一)基礎知識薄弱
數學新知教學需要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積累,以舊知識為重要的學習基礎。由于不少學生在接受新知教學時,舊知識在頭腦中沒有形成深刻印象,無法形成知識鏈接,沒有了舊知識的平臺和跳板,學生無法扎根已有的知識儲備,建構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甚或無法在頭腦中形成對新知識的記憶和保持,當然就無法達到學以致用、形成技能的學習目的了。例如,我們在學習除法時必須以乘法為基礎,學習小數乘法必須以整數乘法為基礎,學習乘除法都必須以乘法口訣為知識基礎,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和空中樓閣。
(二)心理自信不足
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學習失敗經歷,導致學生形成心理劣勢,久而久之,學生便會自暴自棄,自我定位為“差生”,對學習失去勇氣和信心,總是誤認為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子,心理上首先成為失敗者。這樣的消極心理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影響很大,可以讓學生一蹶不振,無法完成以后的學習任務。同時正是自己的心理劣勢,導致周圍的學習伙伴也對這些孩子形成鄙視的心態,好的學生不愿意和這些學生形成學習小組,總是認為這些學困生拖了自己后腿,是班集體和學習小組的“罪人”“敵人”。這種來自同伴之間的鄙視信息深深傷害著學困生,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劣勢,挫傷了孩子們的進取心、自尊心,讓學困生始終生活在自責、失敗中,最終將這些學生拒絕在數學大門外,成為真正的學困生。
(三)教師指導失誤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對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直比較偏愛,陽光和雨露的滋潤總是很少顧及到學困生身上,即便是能夠飄灑到這些孩子,那也是“春風難度玉門關”,也或是一種施舍和走秀。教師的教法設計往往把自己當做教學的主體,淡化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變作“容器”“袋子”,一味地采取“填鴨式”“注水式”“灌輸式”,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和接受,導致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學習動機嚴重挫傷。同時,為了追求質量和效益,對困難學生的數學學習缺少耐心,多以呵斥、批評、嘲諷等形式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不敢接近老師,不敢親近數學,最終讓學生一步步走向學困生的行列。
二、學困生轉化的對策探析
(一)動之以情,用情感化
“親其師則信其道。”對待學習困難學生,必須走“情感路線”,打“情感戰略”,這才是上策所在。走下講臺,蹲下身來,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困生是首選的轉化途徑。(1)每一個數學老師必須善于捕捉孩子們的閃光點,抓住契機作出正確的、積極的肯定,用“星星之火”點燃“燎原之勢”。(2)教師要敢于拋出“橄欖枝”,向學生釋放自己的善意和期待,讓學困生敢于親近老師,敢于向老師質疑問難,逐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3)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困難,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疑惑問題,引導他們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二)補齊短板,因勢利導
學困生學習困難期主要的因素就在于基礎知識嚴重困乏,無法將原有的數學知識與新知識形成有效鏈接。因此,補足基礎知識短板,因勢利導促進轉化不失為重要的轉化途徑。首先,課前必須補短。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針對性輔導,對學困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摸底,設置相關的練習,為學生補上舊知識短板。其次,課中及時補短。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基礎性的知識或者學生表現出舊知識短板時,要立即加以輔導,可以教師補,也可以小組補,甚至同桌補,力求讓學生逐步解決缺失的基礎知識。比如,在教學“多位數乘法”時,我們會發現不少學生記不住乘法口訣,無法進行常規的計算和運算,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輔導補短。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前組織乘法口訣的競賽,按小組過關,解決基礎知識的缺憾。課中可以讓學生及時背誦乘法口訣,鞏固新知識教學。
(二)注重表達,啟迪思維
研究學生的思維品質可以發現,學生思維品質要以語言訓練為基礎。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學困生”教學資源,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和成長發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思維訓練,借助讓學生表達、講解算理和思路或者復述定律法則的機會幫助學生理清思維,明晰思考走向,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表達來強化對知識的理解把握,進而達到學以致用、培養思維的教育目的。比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復述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用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啟迪解題思維。
參考文獻:
[1]薛世勇.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5(28).
[2]羅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與轉化策略[J].甘肅教育,2015(2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