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課堂教與學的方式的變革,便成為擺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現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應用信息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方式談一些心得與體會。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課堂;教學方式;例談
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活學生的數學認知
小學生的特點就是好奇、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信息技術集圖、文、聲、色、像于一體,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通過聲情并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求,而且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學二年級《認識圖形》的時候,雖然有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的《認識圖形》基礎,學生對立體圖形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不管是用實物,還是用畫圖的方法,學生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感知平面圖形是立體圖形的一個面。于是,利用PPT的動畫效果把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分離出來,學生真切地感受動畫所展示的一個面的分離過程,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空間觀念的認知,輕而易舉地給學生建立起圖形的空間概念,這對于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圓柱、三棱柱、正方體等都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數學模型,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數學認知。
二、運用信息技術能化抽象為形象,提高學習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把有關教學內容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整體與部分之間進行相互轉化,使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事實的聯系、教學規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細致地進行觀察、理解、分析,達到了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的時候,“原來公交車上有20個人,到了一個路口上來了5人,又下去了10人”這樣的題干,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非常抽象,完全弄不明白這是一個什么過程。于是,通過一個個小動畫,把原來的20人,上車5人,下車10人的過程表現出來,把抽象的數學語言具體化為形象的過程展示,學生在對事物及其數量變化的形象演示中自然就能明白運算的方法和過程,讓數學思維的獲得不再成為學生被動的過程,而成為學生主動感知的過程。
三、運用“速算盒子”,改變小學數學計算的枯燥乏味,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速算盒子”是一款專門針對小學生開發的數學基本功訓練工具,操作簡單,界面清新,在闖關和PK中達到開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寓教于樂的目的。“速算盒子”具有緊貼課堂,針對性強;知識闖關,分散知識點;擂臺PK,挑戰高手等功能,并能通過分享挑戰,邀請小伙伴一起加入游戲學習的功能,能讓學生在游戲與活動中獲得對數學計算方法和能力的提升、鞏固。
使用“速算盒子”一段時間以來,我真實地感受到,作業盒子自帶的上百萬好題,不僅讓學生在闖關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數學概念,鞏固了數學知識,領會了數學思維,強化了數學方法,提高了運算能力,而且老師在教師端只要手機輕輕一點,班群的作業就布置下去了。作業的批改也非常方便,對于選擇題,可以利用軟件自動批改功能;就解答題而言,學生做好作業拍照上傳,老師就可以用手機批改;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老師還可以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幾的講解,不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其個別指導的效果也非常好。通過這樣一款免費的師生互動學習軟件的應用,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提升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復習課的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的復習一個全新的體驗過程
小學數學復習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環節,通過復習教學,不僅可以梳理學生的數學知識系統,而且能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達到溫故知新,獲得新的數學思維和數學體驗。但是,老師們經常抱怨,最不好上的課便是復習課。
那么,小學數學復習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避免機械地歸納,枯燥地練習呢?于是,我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數學體驗過程。例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一章內容的復習,如果僅僅讓學生記住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通過復習鞏固周長和面積公式的由來和推導過程,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在復習過程中,我將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與實物教具相結合,綜合展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的概念和推導過程,以及三種圖形之間的幾何變化關系,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等方式,讓學生合作探究,根據自己對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變式練習題,供學習小組一起課堂練習,相互取長補短。這樣,學生不僅學習興趣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而且課堂復習與練習、運用的效果也增強了,讓學生在享受成功的愉悅的過程中能夠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譚兆亮.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案例研究[D].寧波大學,20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