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馨銳
【摘要】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校企合作、工學交替”這一教學方式,自傳入到我國以來,引起了我國教育學界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提升。但我們也應當意識到,在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雙元制”教學模式難以發揮其積極作用,因此,必須給予深入的分析。本文以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我國的運用為切入點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旨在進一步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德國“雙元制” 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14-01
引言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德國“雙元制”傳入我國,并引起了廣大職業院校的重視,很多院校都開始模仿“雙元制”進行教學,例如,部分高職院校采用“工學交替”這一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但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雖然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具有其自身獨有的優勢,但由于德國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制度存在差異等等,這使得該種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引起了高職院校師生的高度重視。[1]
1.德國“雙元制”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積極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德國“雙元制”引入我國,但并沒有真正的實現落實,主要原因在于其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很多高職院校對于“雙元制”還存在疑慮。在高職院校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理論課教學仍然處于主要地位,學生在完成學業后,往往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僅僅是紙上談兵。不僅如此,由于在這一時期,我國剛剛進入工業化,各企業崗位缺乏流水線工作人員,企業對學生沒有太多技能上的要求,這也是“雙元制”沒有應用到學校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也進入到了工業化中期。與以往的工業化道路不同,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的是高技能、高素質的“雙高型”人才。2005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該文件中著重強調“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在該文件的指導下,各高職院校開始加快人才培養速度。在計劃期間,國家加大了資金的投入力度,給予了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這也給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的應用奠定了資金基礎,為其發展提供了施展空間。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開始聘請企業資深專家到院校開始授課,并與當地的知名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這些舉措對于實現校企雙方的互惠互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與企業開展合作后,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走向了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學生人數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長。與此同時,社會各領域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評價指數也越來越高。從這一點來看,德國“雙元制”在我國的應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2]
2.德國“雙元制”在高職院校中的阻礙
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的應用雖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于該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阻礙。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職業教育地位偏低,不利于“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應用。一直以來,我國公民對于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差,認為只有在“無學可上”的基礎上,才進入高職院校接受職業教育。這就導致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越來越低,教學效果難以達成。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而在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每況日下的背景下,這一目標顯然難以達成。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很多企業表示職業院校學生理論水平相對比較薄弱,甚至部分學生連總結都不會寫。這種尷尬局面導致企業對于高職院校培養出的學生表示質疑,在具體的招聘活動中,會下意識的選擇那些具有高學歷的學生,這也是高職院校學生畢業難的主要原因。[3]
2.2就業現狀影響了企業對“雙元制”的評價。眾所周知,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是在德國產業發展結構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德國是制造業大國,其在制造業方面的成績要遠遠高于其他發展國家。從這一點來看,“雙元制”所培養出來的技術工人是具備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但我國產業層次相對較低,還處于產業升級階段,很多學生在畢業后會進入中小企業或是一些手工作坊工作,這類企業與大型的制造企業相比存在不穩定、不正規的問題,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不高,這使得“雙元制”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培訓內容毫無用武之地。例如,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汽車維修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具體的汽車維修操作工序和汽車維修行業的職業禮儀,但是由于很多學生選擇的就業崗位都是路邊簡易的修車廠,長此以往,勢必對導致學生和家長以致社會對“雙元制”教學模式存在質疑。
2.3難以可持續發展制約了“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應用。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面臨這一問題,就是高職院校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辦學經費和辦學條件日益提高的基礎上的,但現階段我國對于高職院校條件的時時更新。與此同時,高職院校在聘請技術能手方面也存在困難,很多高水平的技術人員月薪都高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很多學校表示目前很難承擔該筆費用。由于受自身能力限制,這些高水平的技術人員難以達到高職院校的考編條件,大多數技術人員需要與院校簽訂合同,沒有歸屬感,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雙元制”教學模式的應用。
2.4實力不均衡制約了“雙元制”的發展。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數量日益增多,各所學校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實力分配非常明顯。在這種大背景下,很難實現所有高職院校教學設備的統一性,這也給“雙元制”教學模式的開展帶來了阻礙。除此之外,“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應用過程中還面臨著難以得到社會認同、校企合作水平不高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的應用范圍也得不到擴大和提升。[4]
上述內容是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中應用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針對其積極因素,應當大力的宣傳并加大積極因素的影響范圍,對于消極因素,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例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民眾對高職院校的評價水平等等。
結語
總而言之,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在我國高職院校中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阻礙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德國“雙元制”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將“雙元制”應用過程中的阻力排除掉,促進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學瑤,盧雙盈. 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應用的再思考[J]. 職業技術教育,2015,10:18-23.
[2]裴智君.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旅游企業頂崗實習管理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6.
[3]劉振.淺議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J].國外教育傳真,2011(1).
[4]壽祖平.解析德國“雙元制”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