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趙華
【摘要】作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中的主要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為語文課堂增添了新的活力,更是現階段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學理念。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以創新為基本理念,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成長特征,結合小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本文主要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教育方面著手,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增加教學創新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新性 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43-02
教育中的創新就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新課程標準下對小學語文創新性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在原有的對字詞句的聽、說、讀、寫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增加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以及思維拓展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產生
傳統教學中學生主要出于被動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被凸顯出來,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失去了主動性,很多課程的傳授不到位,學生遇到的困難教師也不能及時的進行了解,造成很多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問題,使課堂教學效率降低。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有所提高,并且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就應注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師生互動,不再是教師講授知識,而改為學生探索知識,教師作為輔導,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
2.充分剖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語文課堂無論是如何創新教學方法,教師都應該以語文教材為基礎,以新課標要求為主要思想。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任何活動都是依附語文課本展開的。語文課本不僅是培養學生聽說寫等語文基礎知識的教材,更是培養學生語文思維、文學情感等語文素養的媒介。教師在全面促進學生發展過程中一定要以語文課本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中的內涵與語文情感,引導學生積極汲取其中的精華,促進學生精神及思維拓展。并且,在以課本為基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思維的擴充,起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作用。例如在學習《火燒云》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語文課本的基礎上,通過課文對傍晚云彩的描述,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們平時都見過什么樣的云彩,它們都有什么特征,請同學們用語言敘述出來。教師充分運用課文的內容,拓展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的使自己已有的知識與剛學習的知識相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豐富創新思維
語文教材雖然是固定的,但是人的思維是靈活的,教學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過于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程過于枯燥死板,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所以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了解課本的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使課堂充滿趣味性,增加課堂活力,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中,豐富學生的創新思維。在一些寫景的課文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展示一幅與課文相符的唯美的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感覺,讓學生在更大的程度上與課文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文學情感,加密學生與課文的情感聯系。例如在學習敘事類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型舞臺劇的表演,使學生融入課文中的角色中體驗課文中人物的情感以及語言深色等,并且在文章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課文故事自由發揮,形成一個新的故事。使學生在發揮想象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總結
小學的語文學習使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階段,也是其語文素養的培養階段。此階段是學生成長的基礎階段,只有在此時培養學生堅實的語文基礎,才能在未來學習中更好地發展。教師應該在新時期結合語文課本,形成新的教學理念,意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結合教學實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呂立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2015,11:26-27.
[2]賈麗娜.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探索[J].亞太教育,2015,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