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建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研究性教學也轟轟烈烈在各校開展起來了,但是也產生了一些誤區,認為研究性教學會影響教學質量,重視學習優秀的學生而忽略了普通學生等。所以需要采取研究性教學的一些措施,如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習,教師對學生體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和指導等。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研究性教學必將取得輝煌的成績。
【關鍵詞】高中政治 研究性教學 誤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50-01
研究式教學與探究學習、科學探究等密切相關,主要是指學生自己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結論的過程,他是借鑒科學研究方法并與學校課堂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顯而易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定位,學校如何開展、教師如何適應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收效。
一、研究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誤區
(一)認為研究性教學會影響教學質量。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學政治教育屬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打好基礎。如今課時已很緊,研究性課題教學還要進課堂,占用那么多課時,學生能研究出什么呢?純粹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做幾套練習,升學率可能還會高點。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而產生的顧慮。
(二)研究性教學不需要老師的傳授式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研究性學習被認為是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因而學生常常是一個個主角,教師是一個配角甚至滿堂課看不見身影。但是實際研究性教學并不排斥教師用最簡捷的手段和方法使學生能盡快獲得新知;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識點,學生都需要通過研究方式獲得的。
(三)重視學習優秀的學生而忽略了普通學生。不少人反對研究性課題大面積鋪開,錯誤地認為有些學生連文化課都學不會,哪還談得上創新能力?研究性課題只能讓少數學有余力的高分學生,類似競賽輔導,組成幾個興趣小組,開展研究。這種看法是對研究性課題學習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它會扼殺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四)重視教學過程及結果形式,而忽視教學的實質。由于對研究性課題的評價體系尚不完整,有些時候往往采取過于簡單的評價方式,如只注重結果形式,導致有些學生也不從真正鍛煉自己的能力出發,而是東拼西湊,在網上找些未經證實的信息,羅列成一篇論文,卻可以得到較高的評價。而有些真正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改進措施,但由于存在著不合理處,就給予全盤否定,這往往會挫傷學生探索創造的積極性,助長不切實際、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完全違背了改革的最初愿望。
二、提高研究性教學的一些措施
(一)要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習。要求全體教師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育人宗旨,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要求教師過好教材關,通過集體備課、教研組研討等方式,對自己任教的學科教材能把握重點、知道難點、掌握疑點,另外還要求全體教師加強新課程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和實際教學能力。
(二)教師對學生體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和指導。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面對學生提出來的一連串問題,教師不可能也不需要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點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通過哪些途徑去尋找答案。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檢索查閱書刊雜志、上網、談訪、問卷等形式獲取資料的方法,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得出相應的結論。
(三)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進行評價,特別對學生課堂發言和書面表達都應予以關注,及時肯定,指出不足。對學生討論過程的評價以正面激勵為主,對案例的評價,要讓學生明確一個優秀案例的必備要素,以此來提高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評價中滲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對老師的評價同樣要采取過程性評價,不能單一的評價教學成績,負責教學改革即新課改的最終目的很難落實的實處。
由此可見,研究性教學任重而道遠,我們要走出誤區,必須積極開展研究性課題的教學,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研究性教學必將取得輝煌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胡曉麗.高中政治課研究性教學的應用分析.快樂閱讀旬刊.2012
[2]夏先茂.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應用淺談. 中學時代.2014
[3]鄭香蘭.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思想政治課教學.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