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派英

【摘要】數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本文試從創設情境,提供條件,強化意識等方面入手,促進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實現真正意義的知識內化。
【關鍵詞】情境 自主 探究
【基金項目】《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驗》,課題編號:KYC644。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07-02
小學數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應把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與空間。《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最大力度提供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下面就如何更新教育觀念,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談談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是進行探究最直接的動力,沒有深刻的興趣就沒有深刻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創設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內容時,在鋪墊引入階段我設計了“買筆”情景:每支鉛筆1角5分,6角錢可買幾支?
這一情景的創設,旨在通過把問題情境生活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通過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強直接經驗,為本節課的新知探究做好鋪墊遷移工作。因為,學生看到這一問題時,會立刻說出“4支”,并列出不同的算式(60分÷15分,6角÷1.5角,0.6元÷0.15元)。這樣,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既復習了與本節課教學難點息息相關的“商不變的規律”,又為新知的探究提供嘗試的材料。
二、提供條件,明確探究方向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學中,要做到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觀察,并獲取自己的體驗,特定的情境和合適的學習材料是不可少的。在學生自主探究前,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材料,提供一個探究的環境,更要使學生明確思維方向,知道為什么要做這些活動,帶著問題去使用材料,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這一內容時,我在揭題之后,出示數位表,進行操作示范。
如用3根小棒擺:
① 表示21。
②表示102。
然后提出操作要求,讓學生自主探索:①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嘗試,每組分別用3—10根小棒各在數位表上任意擺出三至四個數,并分別計算擺出的數能否被3整除及該數各位上的數的和;②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有人擺數,有人計算,有人記錄;③完成操作后,觀察記錄表,組內議一議:通過操作,你發現什么?各小組操作后組織全班交流,匯報實驗情況。
在學生操作、交流,發現用3、6、9根小棒任意擺出的數都能被3整除的基礎上,組織討論:(1)擺出的數,它們各位上的數的和與小棒的根數有什么關系?(2)能被3整除的數,它們各位上的數的和有什么特點?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
在討論得出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各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后,讓學生舉例對猜想進行檢驗,進而總結出判斷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的規律;再讓學生自學課本,進行質疑。
上述探知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并提供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在操作—觀察—討論—猜想—檢驗過程中學習數學,使教學活動真正把認知的過程展開,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切實引導學生在嘗試、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中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習得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滿足學生探究和思考的需求,使學生的探究體驗更為真實、有效,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特別是受到既具創新精神,又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培養。
三、開拓空間,經歷探究過程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是人們要想深入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自參與嘗試、體驗、親自去做。因此,我們應該經常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參與,使他們在觀察、操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更新認知結構。
例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在反饋鞏固階段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預先制作好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如下圖)
教學程序如下:先出示紙片①(貼上黑板,標出數據),讓學生計算其面積。這樣,將會有學生直接用“20×10÷2”進行計算,或有學生感到迷惘,表示無法計算;在此基礎上,出示紙片②,提出:“紙片②的面積又該如何計算呢?”從而讓學生進行觀察、討論,并讓各小組利用學具量出所需數據進行計算。這樣,使學生在開放的教學中自主探索,深化對本節課教學重點的理解,真正落實全面的教學目標。
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必要的活動,化靜的知識為動的過程,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放手讓他們在開放的空間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學生自我探究的過程,他們親身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四、強化意識,養成探究習慣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習慣是一種能量儲蓄,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是無法維護正常思維的。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對于開展有效的教學是極為重要的,若沒有充分的積累,是沒辦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因此,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使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從熟悉的生活實例抽象出數學問題,激起學生探索的愿望。現以教學“工程問題”時的交流對話情境加以說明。
師:快開學時,學校委托服裝廠為一年級新生加工一批校服。(出示)
一批校服,服裝廠甲車間單獨加工需15天完成,乙車間單獨加工需10天完成。
師:如果你是校長,你會選擇哪個車間加工這批校服?
生1:我會選擇乙車間。因為乙車間所需時間短,可讓新同學盡快穿上校服。
生2:我倒覺得,如果時間充裕的話,還是讓甲車間來加工。因為“慢工出細活”,讓甲車間加工,可能質量上更能得到保證。
師:為了解兩個車間的加工能力,以作出科學的選擇,所以校長想知道:(出示)
甲車間單獨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乙車間單獨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
你能幫助校長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3:不能。因為我們不知道這批校服的總數量。
生4:能。甲車間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5,乙車間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4:我是把這批校服的總數量看作單位“1”。甲車間15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5;乙車間10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0。
師:廠長接到校長通知,校服加工任務必須提前完成,確保在新生注冊時發給學生。這可給廠長出了一個難題,既要保證質量,又要加快速度。怎么辦?
……(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后)
師:最有可能采取什么方法?
生(齊):甲乙兩個車間共同加工。
師:那么,采用甲乙兩個車間共同加工的辦法,究竟需要幾天才能完成任務?
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創造性地將教材內容轉換成生活問題,這種“開放的導入”為促進教學的動態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體現了學習內容的生成性。在這個富有挑戰性的現實問題情境中,學生的認知經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首先是幫助校長選擇加工校服的車間,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其次是幫助校長探詢兩個車間的工作效率,激活了學生的認知經驗,滲透了“用分率表示工效”這一工程問題的認知難點。進而,教師巧妙地加入“因故必須提前完成校服加工任務”的現實情節,從而在引發學生充分展現自主評價策略的基礎上,得出了“甲乙兩個車間合作加工”的最佳策略,自然地形成了本節課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
這樣的學習內容現實、有用,學生既感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也逐步形成探究習慣。
實踐證明,學生對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都是通過自己的內化活動實現的,要實現真正意義的內化,學生必須有一個主動獲取、主體發展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親自參與、生動的思維過程,教師要努力創設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切實提高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