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昌華
【摘要】中小學校園欺凌近幾年在我國呈多發態勢,嚴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破壞和諧校園環境,沖擊社會道德底線。本文旨在通過對校園欺凌特點和產生原因的探討,研究提出科學的校園欺凌應對措施。
【關鍵詞】校園欺凌 現象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86-01
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其中不乏一些手段殘忍、性質嚴重的惡性案件。2016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國中小學校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活動,校園欺凌問題首次進入國家治理視野。
1.校園欺凌的定義和特點
《通知》指出,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特點有:(1)欺凌行為的普遍性,據調查不同地區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存在。(2)欺凌行為的隱蔽性,校園欺凌行為因為發生的場所多比較隱蔽,并且多數被欺凌者因為害怕往往選擇隱瞞等原因,學校和家長很難察覺。(3)形式的多樣性,有身體傷害、勒索、侮辱等直接欺凌,也有孤立、排擠、造謠等間接欺凌。(4)欺凌雙方力量的不平衡性,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一般年齡更大、身體更強壯,或者實施欺凌的學生由多人組成,形式實力或者勢力上的優勢,使被欺凌者心理上懼怕而不敢反抗,形成一種恃強凌弱、仗勢欺人的不對等局面。[1](5)行為的持續性,欺凌行為被發現制止前欺凌者往往會習慣性的反復實施欺凌行為。(6)場所的不確定性,欺凌行為會出現在學校,也可能出現在校外上學放學的路途上。(7)危害的嚴重性,中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欺凌行為會嚴重影響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
2.校園欺凌的成因
2.1個體因素
(1)身心發展年齡特點,中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心理發育處于相對生理發育比較緩慢的不平衡的狀態,容易引起心理發展上的各種矛盾,常表現為情感豐富強烈,但遇事容易失衡過激沖動。(2)壓力過大,中小學生長期處于學業考試壓力和各種特長學習壓力之下,極易產生抑郁、恐慌、對抗、仇恨等負面情緒。(3)基本需求的匱乏,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中小學生的一些需求長期被壓抑得不到滿足時,就容易尋找其它宣泄途徑滿足內在需求,甚至產生欺凌等行為。
2.2學校因素
(1)重智育不重德育,考試成績是家長和社會評價學校的主要指標,學校也因此在教育教學中一切為成績讓路,而忽略了對于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2)管理不到位,校園內的欺凌行為多發生在時間和地點上的管理盲區,管理上的缺失提供了欺凌行為發生的土壤。(3)懲戒功能的缺失,校園欺凌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學校老師不敢輕易地處分任何一名學生,沒有約束也就縱容了欺凌行為的發生。
2.3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不合理,影響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甚至造成性格扭曲,心理畸形。常見情況有:忽略品德的培養,對于一些不好的行為采取縱容方式;不正確的引導,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好勝;教育簡單粗暴,多采用呵斥、命令,甚至用暴力的方式。(2)不健康的家庭環境,家庭關系淡漠,父母不和等,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例如造成孩子性格軟弱,或者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等。(3)特殊家庭,貧困家庭 、單親家庭、父母外出務工等特殊情況,由于孩子缺少必要的關愛,更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容易導致欺凌或者被欺凌情況的發生。
2.4社會環境因素
(1)不良信息的誘導,過多宣揚錯誤人生觀、價值觀的信息,如充斥著暴力甚至宣傳暴力美學的文學作品、電腦游戲、電影等,對學生形成錯誤的引導。(2)社會的過分保護,過分的保護反而會剝奪了中小學生自我成長的鍛煉機會,容易導致在欺凌行為面前懦弱逃避,有的時候過分的保護更甚至成為一種縱容,中小學生犯了任何錯誤都以“還是孩子”為借口得到包容。(3)校園周邊環境,雖然國家明文規定學校周圍200米半徑內不得擺設攤點、從事商業活動,但實際上校園周邊環境卻仍然比較復雜,許多學生容易聚集且缺乏監管的場所都為校園欺凌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3.校園欺凌的對策
3.1優化教育,構建和諧的成長環境
只有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欺凌行為的產生,科學的教育是主要手段,和諧的學校、家庭教育環境是主要陣地。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注重中小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其次要改進評價機制,不能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方式,減少學業壓力。再次要進行法制教育,讓中小學生知法懂法,對法律心存敬畏,不做違法亂紀之事。第四營造健康校園、家庭氛圍,注重文化建設熏陶,構建和諧師生、同學、家庭關系。
3.2 科學引導,選擇合理的宣泄途徑
中小學階段是身心發展的敏感期,應該多引導中小學生積極參與各種豐富的活動,釋放學習壓力,建立積極的社交,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應該注意中小學生負面情緒的合理宣泄,如心理健康輔導師進行心理疏導,學校建立宣泄室等等。
3.3加強監管,消滅欺凌行為生存空間
首先學校應該建立學生信息管理檔案,設立欺凌問題專項信箱,對每一名中小學生進行欺凌風險評估,對存在欺凌傾向和容易成為欺凌受害者的中小學生采取重點觀察預防。其次加強巡查力度,聯合學校、家長、社會力量對重點時段和區域進行排查。再次提高人防技防水平,提升教師的反校園欺凌專業知識和能力,完善校內及周邊高清監控、增加照明設施等等。
3.4完善立法,健全科學的懲戒機制
首先應該明確界定校園欺凌及其違法行為性質,使學校和公安機關有法可依,對于校園欺凌行為實行零容忍,嚴肅懲戒欺凌者并追究其法律責任。其次明確學校在反校園欺凌中的法律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強化學校的反欺凌責任意識。再次,重視發揮作為刑法替代的保護處分制度的效應,社區等部門積極配合,確保公安機關能夠通過對未成年人處以訓誡、責令嚴加管教、賠償、罰款、禁制令、委托監護、社區服務、保護觀察和移送專門教養機構等多種方式有效懲戒校園欺凌行為人。[2]
參考文獻:
[1]李愛.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探析.教學與管理.2016-1-20.
[2]王靜.校園欺凌治理的法制化途徑.法制與社會.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