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昕
【摘要】結合教學經驗,針對高職院校非法學專業學生在學習經濟法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何利用案例教學法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強高職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
【關鍵詞】案例教學 能力培養 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54-02
在許多高職院校非法律專業中(特別是經管專業),都開設了經濟法作為專業基礎課。該課程涉及的內容繁多,高職院校法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面對數目如此龐大、專業性強、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司法解釋和相關資料時,接受程度和熱情都很低。近年來,國家不斷明確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能人才,如何讓高職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研究和探索的方向。因此應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方案,讓案例教學在經濟法的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一、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針對高職學生的經濟法教材質量不高,體現在:理論重于實操,教材更新慢。
2.教學方法老舊,與現實社會脫節。在傳統的經濟法教學中,教師多以“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進行講授,整個過程中教師一直扮演主角,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對于基本的理論有一定理解,但在實際中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去解決現實社會的問題,卻成為難題。
3.課程內容龐雜與課時有限之間的矛盾。作為法學專業的核心課,在學習經濟法之前還有一系列的法學基礎課程為鋪墊,但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沒有這些基礎知識,學生接受起來會非常吃力。再加上經濟法的學時非常有限,一般都在50個學時左右,使教師在內容選擇和時間安排上非常困難。
二、案例教學在高職院校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
1.案例教學概述。案例教學法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由哈佛商學院所倡導,選取真實的商業管理案例用于教學。這種方法用以指導、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的主導思想是培養學生如何去“學以致用”,目的是怎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探討和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并在高校的相關專業開始普遍實施。
2.精選案例。案例教學法想要在課堂上獲得成功運用,教師對案例的挑選尤為重要。選擇案例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案例應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生活化。為避免法律知識的晦澀難懂,應盡量選取生活中的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這樣的案例可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互動效果,真正體現出“學以致用”“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案例教學法的具體表現形式。第一,課堂討論。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分兩種方式組織學生就案例進行課堂討論。一種是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單一的案例。教師可以就相關的知識點先作簡單講解,然后給出案例和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最后通過提問回答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并且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比較復雜,綜合性的案例。教師可以在課前把相關案例資料布置下去,讓學生分組準備。根據筆者的經驗,每組4~6人比較利于學生分工合作。各小組經過充分的課下討論,組長代表在課堂上闡述分析的經過和結論,教師在聽取所有小組的觀點后引導大家討論然后共同解決問題。第二,媒體展示。隨著現代化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普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全方位展示的特點,選擇有影響具代表性的案例,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第三,其他補充模式。除了上述幾種在課堂上完成的方法外,如果有時間有條件還可以選擇課外參觀、觀摩的形式。如可以觀摩人民法院的庭審,參觀仲裁機構,或聯系律師事務所等法律實務部門開展社會司法實訓,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運用。
三、案例教學在實際應用中產生的作用
1.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換。案例教學使得老師從傳統注重“教”的課堂主角,慢慢轉化為注重“引導”的課堂參與者,更多地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作用。加強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對本課程專業知識的熟練掌握外,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搜集整理資料,挑選出適合學生的典型案例。在與學生的互動教學中除了不斷積累相關學科的知識,還要很好地控制課堂的節奏,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繆彥珍.高職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22).
[2]楊健.論經濟法教學創新模式與法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選擇與機制建立 [J]. 經濟研究導刊. 201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