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曹力+李松彪+李道敏+侯玉澤
【摘要】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是我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為更好的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本文根據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特點,從教學內容、方法、考核等多方面,進行初步改革與探索。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 法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28-02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一個技術性較強的應用型專業,它以化學、生物學和食品科學作為基礎,研究食品的衛生、安全、質量和營養,是食品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高校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雖略有不同,但總體上,都是圍繞著培養從事食品及其原輔料的監督檢驗、安全評價、科學研究、開發設計、質量管理、標準及法規制定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是我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本課程對于增強學生法律意識,維護個人權利,提高學生在食品行業就業后的工作責任心,遵守生產標準和經營操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課程以講授我國《食品安全法》為主要內容,穿插《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等內容,課程教學內容較為單調,法律法規條款枯燥、晦澀;此外,近幾年相關法規和標準更新很快,教材內容相對滯后,這些情況都會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更好的適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整體規劃與發展,我們結合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改革與探索。
一、及時更新,完善教學內容
我校自2003年開始招收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一直是該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之一。本課程最初以1995年頒布的《食品衛生法》為主要教學內容,2009年《食品衛生法》被新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取代,本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也及時更新為《食品安全法》,2015年我國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本課程也相應的添加了修訂條文的教學內容。目前,與《食品安全法》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仍在修訂過程中。隨著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對于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逐漸加強,將來還會有更多相關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出臺。
在本課程教學中《食品安全法》的第三章食品安全標準內容是一個重點內容,必須穿插講解國內外的食品安全標準現狀。近幾年,我國正在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一方面填補個別標準空白,另一方面整合滯后或矛盾的標準形成統一的國家標準[1]。這就需要及時了解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更新動態,并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標準或法規進行對比研究,不斷對本部分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修訂,以適應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反映當前最新的發展動態。本課程目前的學時數為32學時,通過對本課程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同時對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進行調整,可使教學重點突出,增強本課程的實用性,能夠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精心設計,優化教學方法
1. 案例化教學
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是法律法規和標準條文,這些規范性的內容具有系統性、條理性強的優勢,但是相對其他課程較為枯燥,容易使課堂氣氛乏味、單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案例化教學可以根據講解的具體案例,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運用,不但能夠豐富課堂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活力和效率[2]。例如在本課程緒論部分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需要向學生講述一些社會影響巨大的國內外食品安全事件(瘋牛病事件、二噁英污染事件、地溝油事件、塑化劑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等),將這些事件作為典型案例進行具體分析,通過這些事件所產生的危害,使學生了解到食品安全所面臨的問題,意識到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以及標準制定的必要性,同時激發學生對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方案的探索熱情;在“食品安全風險檢測與評估”章節教學內容設計上,可將轉基因食品這個社會焦點作為案例,通過介紹國內外科研學者以及民眾對轉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觀點,激發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的優缺點進行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品格。適當的運用案例教學,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這樣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
2. 項目化教學
本課程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食品質量與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等基本知識,而且要培養學自主、持續的自學能力。因此本課程也嘗試設計“查閱食品法律法規和標準”、“起草企業質量安全規范和產品標準”等自主學習項目。在“查閱食品法律法規和標準”項目的設計中,讓學生通過圖書館或一些專業的食品安全網站及論壇,去了解和查閱國內外相關食品法規與標準,通過分小組進行整理討論,將歐美發達地區或國家制定的法規和標準作為對照向同學們介紹,讓學生及時掌握國內外食品法規與標準的現狀與動態。該項目能夠提高學生對資料的分析整理及自主思考能力,并且該項目的完成情況也能夠作為課程日??己酥笜酥?。
由于項目化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可實現性和完整性,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小組討論研究下完成項目,學生在項目完成時就會產生成就感,進一步提高學習熱情,增強課堂討論氣氛,任課教師對于討論提出問題,參與學生互動,歸納總結主要內容。項目化教學的實施,不僅能夠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而且能夠使學生在項目情境中探索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撰寫能力,使學生在自主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三、充分發掘,改善教學條件
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課程缺乏專業教材,這主要是由于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更新速率較高,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與法規教材的內容也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學的準確性。因而,本課程必須加快教材的更新頻率,任課教師也應積極參與教材的編撰工作,以適應實際授課需要,課程教材的內容必須嚴格校對,刪除作廢法規和標準,確保補充內容是最新內容。除此之外,任課教師也要及時了解國內外新修訂的法律法規與標準,全面的學習各項規定與標準,對法律術語做到透徹清晰,明確適用與不適用范圍,確保理解準確,正確及時的將知識傳授給每位學生。
本課程是以板書教學為主,板書教學容易引發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和厭學情緒,因此本課程的教學需要充分發掘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3]。食品安全問題是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之一,網絡和傳統媒體對此類事件的報道就構成了一個豐富的教學資源庫。本課程可充分地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動態性、直觀性、信息量大等特點,查找一些網絡創意科普視頻、新聞采訪、影視短片、書報圖片作為素材來傳遞食品法律法規和標準相關知識。例如在講授食品添加劑相關規定時,穿插播放“科普中國”系列視頻中關于食品添加劑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中對食品添加劑形成初步認識,然后結合蘇丹紅雞蛋、吊白塊豆腐、甲醛白菜等案例,加深學生對食品添加劑法規和標準的理解與掌握。
四、合理分配,調整考核標準
課程考核標準的改革也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課程注重過程考核,嘗試采取多種考核并行的方式,即平時成績(30%)與試卷成績(70%)相結合,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考核(10%)、平時表現(10%)和回答問題(10%),最后按相應的比例計算出總成績。平時表現的成績主要是對學生在項目化教學中的表現和報告的考查,也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本課程試卷試題以考核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基本概念以及法規標準的應用為主,主觀試題盡量避免死記硬背類型,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習慣的養成。例如對某一特定食品安全事件進行論述,分析其違反了哪些法規及標準以及應該怎樣處理。通過合理分配成績占比,能夠發揮考核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使考核達到以考促學、以考促教的教學目的。
五、小結
食品質量與安全法規是我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教學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方向必修課。因此必須充分重視這門課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及時完善教學內容,精心優化教學方法,充分改善教學條件,合理調整考核標準,不斷地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積累優質的教學資源,努力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任大勇, 沈明浩. 高?!妒称贩ㄒ幣c標準》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 產業與技術論壇, 2013,12(12):135-136.
[2]潘磊慶, 宋菲, 屠康. 基于自適應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改革探析——以“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 高教論壇, 2015(4):39-42.
[3]高路.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中的應用[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5,33(4):563-566.
基金項目:河南科技大學教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