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藝
【摘要】文言文作為初中生學習的難點,背誦對學生來說尤其的困難,本文就從三個方面對文言文背誦方法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提升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理解 思維導圖 競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53-02
以我教的兩個班為例,我在他們之間做了小小的測試,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最怕學什么?作文和文言文占據了整個江山,尤其是文言文,基本超越了一半以上,甚至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可見大家對文言文的懼怕。隨著現代漢語的發展,音、形、意都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所以學生們在理解上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尤其是初中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從小學上來就對文言文畏懼不已。如果理解有困難,我們談何背誦?
所以作為教師,我就學生記憶方法上有如下指導:
一、理解背誦
理解是所有記憶的基礎,當你對故事聊熟于心的時候,文言文當然不在話下,但我認為這種記憶只適合于對語言敏感的學生,因為他們可以自由的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中進行自由的轉換。 而這些學生要做的,就是梳理文章結構,在梳理的過程中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主旨。以《核舟記》為例,文章以總分總的形式,開頭說雕刻著的高超技藝,然后分說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形,最后贊美核舟。在分說部分也是從舟首尾長、中間、船頭、舟尾、船背幾個方面記敘。但這些看似很有邏輯的背后卻在段與段之內有一定的跳躍性,很多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小點就出現了記憶困難。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引入接下來最重要,也最普及的一種記憶方法:
二、思維導圖教學法
《核舟記》這篇文章主要是介紹雕刻者的高超技藝,尤其是在細節處的雕琢,然而正是因為細節,所以瑣碎,今兒就增加了學生們的記憶負擔,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記憶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有的擅長看,有的人擅長聽,有的人擅長用嘴和手等等,只有綜合運用,記憶效果才最佳:我選擇了以圖形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采用圖畫的形式,幫助他們記憶,以下是學生對2、3、4段的描繪:
對比于課文: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所謂畫在心中,我們就可以對照著圖畫,輕松的將課文背誦下來。這就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眼、手、心的三部分感官同時記憶,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邏輯信息整合的能力。當然,若是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小組合作式學習,我相信這種感官更為直接,也更高效。
當然,作為語文課,我們還是應該以文字為主,以圖畫為輔,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以“字”形式,將文章梳理出來進行背誦:
以《河中石獸》這篇文章為例,作為初一課文雖然有一些難度,但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就很好背誦了: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學生以文字為主,輔以圖形,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對于七年級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來說,化繁為簡,就可以輕松的記憶了。
三、競爭背誦
僅僅掌握背誦的方法是不夠的,課堂教學有它的現場性,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也是組織者,激發引起學生興趣的手段必不可少:有競爭才才有動力。
在個人的比較中我們往往會將優秀的學生和成績不太出色的學生進行比較,久而久之,成績略差的學生就給自己借口:反正我不行。而成績好的同學則依舊表示出色,那么我們就沒有掌握真正的競爭技巧。所以我采用全班一起競爭的形式,以我教的兩個班為競爭對手,從背誦時間,通過人數,滿分人數等方面進行對比,在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的同時,也讓這份集體榮譽感逼迫學生進步。
文言文的學習還是要注重熟識大量文本,初學者的枯燥可以理解,但作為教學者,就是要想辦法幫助初學者克服困難,學得輕松,學的愉快而有興趣。以上僅是我個人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的一些小方法的總結,也許還不夠完善,若說是一個什么重大發現自然是不敢當的,但我認為在我的探究中,能讓學生學的更輕松,更有興趣那么一點點,那這就是我的那么一點點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