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
【摘 要】中職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中職學校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向社會輸送具有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的社會成員。本文通過對中職學校法律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旨在為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學校 法律課程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92
我國憲法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就需要樹立全民法制信仰,這不僅要求他們具有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更要求他們具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促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文化、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
一、中職學校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學生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夠。中職學校法律課程多為考察課,相對于專業課來說,不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基于此,很多中職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不扎實。我校僅僅在文秘專業開設此門課程,每周兩課時,并且在一年級就完成全部教學內容。《職業道德與法律》這門公共課程則要求一學期必須全部上完,每周也只有兩節課。據筆者了解的情況,其他中職學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也大多如此。中職學校的重要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于專業實踐課的重視,忽視了必修的法律基礎課,客觀上也會導致中職學校學生法律知識的薄弱。在很多中職學校,法律教育僅僅是德育教育的一個補充。學校將法律教育認定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無足輕重的部分,從根本上導致了中職學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應當將法律教育與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從思想和行為等方面共同培養塑造合格的中職學校學生。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欠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動力不足,不會學或學不會,厭學,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復習,考試作弊等情況時常發生。中職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著法律意識比較單薄,法律知識比較匱乏,法律修養需要提高等一系列問題。
3.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方式落后和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由于中職學校考核評價模式存在弊端,中職學校普遍對于法律這門科目不是很重視,并導致了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師幾乎都不是專業的,基本上都是讓其他專業課的教師兼任該門課程,這些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教育,從而在法律教育方面能力一般。只會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不能順利地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同時,中職學校很多法律基礎課程教師缺乏在公檢法司實踐的機會,接觸實踐案例比較少,所以在教學中,不能“理論聯系實際”。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光讀教材或板書,教學氣氛調動不起來,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中職學校法律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改革考核評價模式,注重學生法律知識素養的培養
針對傳統考核模式的弊端,中職學校要重視法律知識在中職學校學生中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學校要重視法律課程的開設和對學生的考核,適當增加法律課程授課課時,法律基礎知識課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不僅要考核知識,還要考核行為。作為教師,除了了解學生課堂行為表現外,還應走入班級、宿舍,甚至走出校外,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這樣,才能對學生作出全面、合理、科學的評價,學生才能更加注重行為的落實。
(二)教師講課要做到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法律條文和法律基礎理論都是單一、枯燥的內容,并且冷冰冰的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法律課上提不起興趣,教師在講課時要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教師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語言生動形象,精心設計教案。例如,在進行有關犯罪的案例教學時,不能只是單純展示案情,案例講述時也不宜過多地渲染細節和介紹作案手段,一定要向學生充分揭示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犯罪后應受的懲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刻地思考,從而將他們的好奇心轉變為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不僅要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提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使理論形象化、通俗化,寓理于事,提高教學效果。
(三)改進教學方式、利用先進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融入了學校的教學中,在法律課程中應用也很普遍,在法律課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綜合式教學,這符合教學改革的方向,它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并能多角度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在法律課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手段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法律教師要提高實踐課比例。可以增加模擬法庭課,法律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模擬法庭課要結束時,老師要注意及時點評,指出學生運用法律知識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課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
(四)重視案例教學法在法律教學中的運用
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集中了我國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許多專業術語和法律規定,由于課時的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必須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和興趣出發。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校園網”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要把交流、討論、實驗、合作、探究、表現、創造等機制引進課堂。注重實例教育,多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法律實踐活動等內容的課程,比如采取重點案例剖析、以案說法、舉辦有獎征文、法律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積極參與到教學的互動中從而得到體驗、感受、認知,最終達到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中職學校的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教”與“學”和“用”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和實踐效用,讓學生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使學生能正確的行使權利,自覺的履行義務,從而維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成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法律基礎知識》.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陳桂明主編.2016年7月修訂版.
[2]《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張偉主編.2013年8月第二版.
[3]《論多媒體技術在中職法律課堂中的應用》.申紅敏,張亞洲.《法制與社會》.2011(28):2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