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蓮
摘 要:語文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所以語文教學是一個合作探索以及縱向發展的過程。而語文的實踐形式之一就是閱讀,其也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環節,是學生掌握文本信息的一種主要方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是學生、文本以及語文教師的一個對話過程。閱讀興趣能夠為學生閱讀能力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保障。近年來雖然新課程標準不斷革新變化,但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還是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在小學教學中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導致小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不足,從而造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夠理想的結果。將對文本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激發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文本閱讀;小學語文;對策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愛因斯坦也提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事物或活動產生強烈的興趣,人們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在小學階段,因學生處于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的階段。而閱讀也是學生認知新事物的一種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重點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將對如何激發小學語文教學興趣進行分析研究。
一、對文章導入進行合理設計
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制作一些和課文題目存在密切聯系的精美課件的手段,方便所有學生都能觀看到課文中所描寫的事物,從而深入理解文章里面的思想內容,使學生快速融入文章中,對課本內容與自己的思想進行加工。如,教師在講授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黃山奇松》的時候,作者開篇就表示黃山是天下第一奇山,其中的奇松、怪石、云海與溫泉是天下聞名的四絕,從作者語句中能夠知道黃山奇松的瀟灑、挺秀,然而實際上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并不清楚。這個時候,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圖片將黃山奇松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獲得視覺享受,迅速融入課文閱讀里面,同時在閱讀的時候,腦海中將呈現黃山奇松的各種特征,逐漸形成一幅非常美妙的畫卷,這樣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
二、采取有效提問方式
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提出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文章思想。語文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既應該和文章具有緊密的聯系,又應該和學生的學習以及日常生活相貼近,并且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如,對于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變色龍》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大家在生活里面看到過變色龍這種動物嗎?”“變色龍變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等問題,學生通過這些問題就會對該文章比較感興趣,同時在閱讀的時候帶有針對性以及目的性,努力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結束閱讀過程后,學生就會主動回答教師課前所提的問題,既能使閱讀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又可以使學生熟悉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技巧。
三、采用開放式教學策略
在開放式教學閱讀中,教師要使身邊的教學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除了自身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引薦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式,采用多樣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教材。特別是對各種教學設備的使用,依據課本教學目標,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教學重點突出,使得學生清晰自身的學習目標,將多媒體教學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豐富多樣的閱讀教材,開拓學生的眼界。如,《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一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植物園中,對一些綠色植物進行觀賞,了解一些常見植物的生長習性、外形、作用等,幫助學生了解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讓學生可以實際接觸到課本講述的事物,增加真實感,引導學生思考實物是否與課文中講述的那樣。
四、將微課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微課作為新時代下的新型教學模式,應該被教師利用到實際教學中,這樣更能增加教育與網絡科技的融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巧設生動環境,可以用具體的案例來增加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可,并讓學生能有置身其境的微妙感覺。以《黃鶴樓送別》為例,詩人以“黃鶴”“白云”等一些景象描繪出一幅送別圖,而這些景象也正是詩中所體現的重難點。由于實際理論教學,無法使學生很好地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而針對此現實情況,教師應該著重利用微課的特點來進行教學,達到教學的目的。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法,既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所具有的自主閱讀性以及創造性思維有效調動起來,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閱讀提供比較自由的環境。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引導作用完全發揮出來,合理引入閱讀材料并且精準把握材料中的各種問題,不斷鼓勵學生,使其熱愛閱讀,從而獲得理想的閱讀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譚慧.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
[2]李再廣.論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興趣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4.
[3]王勝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感悟與教學策略的探討[J].學周刊,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