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 要:隨著課改不斷推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現今教學方法越來越傾向于與生活聯系。為此,出現了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希望構建生活中的情景解決語文課堂中的問題。在這一教學的執行過程中,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課堂;小學語文;生活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過程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來完成知識的學習。而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生活進而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其主張用語文的思維方式去分析生活,進而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做到將語文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語文化。而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這一教學方式主要有以下積極影響:
一、以興趣為引子,讓學生參與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很好地利用了興趣這一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完成語文知識的傳授,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在授課過程中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以生活為主體的教學設計
筆者發現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所提的問題若是學生熟悉生活中的情景時,學生在思考時就會更為積極主動,在學習時小學生就會感到語文知識是和生活密切相關的,他們對于語文知識的探尋就會更感興趣,在學習時就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求知欲。例如,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在教學過程中就會盡量引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節,這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將學習與實際結合起來。這也是生活化教學的一大優勢。
2.用競爭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
良好的競爭對學生的學習是有幫助的,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設計的。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生活化教學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勝心,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授課過程中,筆者就經常結合生活實際去設計比賽,如背古詩大賽等,這樣來進行新知的學習與舊知的溫習,通過游戲競答對學生的求知欲與注意力提升是很有幫助的。除此之外,筆者認為生活化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鼓勵能夠讓學生在競爭中不因為一時不利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這樣教學活動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
二、以問題來入手,去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語文是一門實用性科目。教師通過語文知識的傳授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新課改以后,教學過程更多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利用生活化教學能夠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表現機會,利用這一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就能使知識的傳授由生活情境引入,再到情境中學習,最后發展到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
三、走出課堂,以生活為大舞臺
由于小學語文課堂的時間只有45分鐘,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課本的知識只能進行初步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并不非常好。而生活化教學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教學設計可以更多地展開課堂之外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教學設計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況,在課外給學生布置實踐活動讓學生進行實踐,進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也能讓學生學會如何理論聯系實際,充分地認識到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春天來了》這一課時,筆者就根據生活化教學設計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春游活動,這樣通過生活化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讓學生在春游的過程中發現春天的美,感受文章中所寫的:“春姑娘向上輕輕一揮手,柳樹上就長滿了嫩芽。她幫房屋把雪都掃掉了。她把森林變成了一片綠色。她在田野旁的小路上撒滿了花草的種子。不一會兒……梨樹、桃樹和杏樹也都開滿了梨花、桃花和杏花。”從而將文章中所寫的細微之處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結合生活感觸去了解課文所要傳達的情感。這樣通過這次活動,就能讓小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產生感性的認識,這樣在教授課文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好地感知文章中所傳達的春的氣息,在課堂上,學生對于課程的參與度非常高,都在積極討論自己眼中春的氣息,彼此之間的交流也非常熱烈,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都對“春”有所感受,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這對于學生學習語文是有好處的。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組織一定與語文有關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讓學生感知語文所帶來的快樂,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所傳達的知識與更好地享受語文學習的魅力都是有好處的。
生活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設法使學生走出課堂,進一步將教學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設計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腳踏實地,學會利用生活化思維解決語文學習過程中難題,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這些生活化教學的積極作用能夠為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插上一雙翅膀。
參考文獻:
[1]宋慶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J].科學中國人,2015(5).
[2]劉亞文.如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J].好家長,2014(4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