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要】初中地理的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能運用地理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最有效的手段,本文簡單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并對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于中學地理教育的必要性作了分析,闡明了了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中學地理教學的教育功能,并通過案例對地理研究性學習進行探索,分析了GIS給當前地理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GIS 初中地理 研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203-02
一、GIS簡介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1]是地理信息系統的英文縮寫,于本世紀60年代興起,是一門融計算機技術、測繪科學、遙感、應用數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于一身的綜合和集成的信息技術,是一種以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與地理分布有關數據的空間信息系統。在教育界,我國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地理專業都開設了GIS專業,隨著高中將地理信息系統作為地理選修課,GIS技術也逐漸融入到中學地理教育中。
二、GIS在中學地理中的教育功能
GIS不僅作為前沿的新技術這一教學內容滲透于中學地理教育,還可以作為新的教育技術媒體輔助中學地理教學 [2]。
有助于實現直觀教學,提高學習興趣。利用GIS軟件的動態演示功能,可以實現地理數據的可視化,使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識變成活潑生動的地理圖形,而且,這種地圖顯示還有動態效果,它的空間定位更精確,可以自由的縮放、漫游,還可以通過屬性數據的連接進行趨勢分析、緩沖區分析、疊置分析等等,同時在GIS上可用不同時期的數據對地理世界的動態變化做出分析,極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地理空間是地理學永恒的主題,而地理學的難點也在于它的空間性,在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幫助學生記住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分布的位置,建立起客觀世界的空間概念,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也是培養學生地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只要給學生明確的查找任務,通過對GIS地圖進行漫游、縮放、標注、查詢、圖層疊加等操作,能夠很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同時觸類旁通,建立起客觀世界的空間概念[3]。
有助于教師水平的提高。GIS輔助中學地理教育可以使中學地理教師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更新,能夠時刻關注地理學的發展。地理教師可以通過GIS的強大功能對地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進行涉獵,成為研究型的現代地理教師。
綜上所述,GIS強大的地圖制作、處理和顯示功能,對于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從具象到抽象,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觀等方面都是傳統地圖所無法比擬的。
三、GIS探究教學模式
在初中階段,GIS可以滲透到地理學科相關的研究性學習當中,主要運用于相關的“應用性”課題或項目之中,從而避免研究性學習難度過大[4]。具體實施步驟如下:首先,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確定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探究級別。美國“ 探究教學”提出了三種探究級別:一是結構性探究(Structure Inquiry),在研究性學習中給學生提供將要研究的問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料和方法,但是不給定預期的結果;二是指導性探究(Guided Inquiry),只提供給學生要研究的課題, 學生主動搜集和處理資料;三是自由探究(Free Inquiry),研究課題由學生或小組獨立確定,相關資料和方法由學生自主。其次,指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研究的具體步驟和計劃,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掌握GIS技術的實際情況,結合預先課題或項目,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和修正實施方案,從而達到方案可行性的目的。第三,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協助解決遇到的難題。最后,開展研究性學習結題和展示成果。結題結果可能有不同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相關GIS 研究性學習進行經驗總結,從而達到研究性學習的預期效果。具體實施模式如圖1所示。
四、研究性學習方案實例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7年級上板塊運動的為例進行演示。
1.研究情景
自2008年以來,世界各地地震頻發,比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2010年3月10日云南盈江發生的5.8級地震,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特大地震,3月24日緬甸發生7.2級地震。地球真的進入地震活躍期了嗎?地震分布范圍有什么特征?
2.研究過程
(1)獲取與分析地震數據,探究不同板塊地震發生頻率。
可以從USGS(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http://earthquake.usgs.gov/)的網站上搜索下載全球近幾十年的地震數據。這里面提供的數據包括了時間、坐標、震級、震源深度等,我們研究的地震一般是有明顯震感的,且具有一定破壞性的地震,這里選擇5級及以上地震。將獲取的數據以Excel表格的形式存儲,通過簡單的統計,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頻率及變化規律。從近30年的數據來看,地震確實進入了高發期。
(2)制作地震分布規律圖
打開軟件ArcGIS10.0,加載世界地圖,選擇工具“Tools”的“add xy data”工具將地震表格數據按照經緯度添加圖層,把2005年到2011年的地震數據根據經緯度在地球上顯示出來,可以發現地震的地點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主要位于各大版塊交接處,海洋中間地震的分布是比較少的。
為了以更好的空間視角探究,將文件保存為kmz格式,并利用Google earth打開,把視角調到日本會發現,這一帶地震的發生的頻率相當高,比較直觀地說明了地球上地震帶的空間分布特征,并能為板塊構造學說提供有力的證據(圖2)。
3.遺留問題探究
關于地震或者板塊運動的可研究問題還有很多,學生可以從手頭的數據和案例中得到啟發,去繼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上面是一個關于地震的課程設計,教師也可以設計全球的氣候的研究性課程,探究降水、氣溫、海拔高度等要素間的關系。教師在實施研究性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各種課程資源,重視積累相關資料,不僅根據教材內容去實施教學,也可以結合本校、本地、社會上資源的情況開發和設計課程。
五、問題與展望
根據近年來發達國家地理信息技術教育的情況,在我國基礎地理教育中,GIS教育應是一個逐步滲透、逐步普及、不同層次、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教學發展模式,是一個從低層次向高層次逐步發展和普及的過程。GIS教育要根據實際教學環境(硬件、軟件、學生狀況、教師隊伍),采取分層次、分地區、分級別有區別地對待,可以按照基本要求教學、拓展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等幾個層次進行。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上,要強調直觀,加強傳統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參觀、實習等教學模式相結合。在拓展性和研究性教學層次上,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基本操作技能、系統設計能力的培養。
本文嘗試將在研究性學習中滲透GIS理念是對中學地理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探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然而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GIS基礎教育,有關課程實踐環節、教育機制、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學效果的檢驗與教學評價等問題仍需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試驗。
參考文獻:
[1]龔建亞.地理信息系統基礎[M].科學出版社,2001.
[2]鐘華勝.GIS融入中學地理教學及其實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6.10.
[3]宋安輝.中學地理探究型教學中GIS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4]董金瑋,鄭新奇.基于GIS的中學地理輔助教學系統的開發[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