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芳
(青海省民和縣核桃莊鄉中心學校)
目前,在“減負不減質”的大背景下,不少語文教師把練習擠進了課堂教學中,以減少學生課外的作業量。然而,我們也由此看到課堂練習遭遇了尷尬的局面:學生所做的練習或為機械的抄寫、默寫,或為“一課一練”“課課練”等與課堂教學脫節的“作業單”。這樣的練習,一方面起不到及時鞏固課堂教學的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做得一頭霧水,加重了師生雙方的負擔,可謂低效甚至無效。
課堂練習不同于課后作業、家庭作業,具有激發情感、語言訓練、推進課堂教學、啟迪思想、發現問題、總結鞏固等多項功能,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實踐環節。要想改變課堂練習遭遇的尷尬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以為,首先要從教師設計基于“教”“練”相融的語文課堂練習入手,設計時應做到認準時機、依托文本、基于學情、兼顧年段特點,讓課堂練習與課堂教學自然融合,讓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業互相結合。
一、認準時機,讓練習為教學服務
課堂練習的時間可以是上課開始階段,可以是課中,也可以在上課結束階段。不同時段的教學目標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相應的課堂練習也就不同。設計課堂練習要認準時機,思考什么時候練習更恰當,使課堂教學與課堂練習不分離。
課前可先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課上初讀階段,安排檢查交流預習作業,客觀題用校對的方式;搜集資料、談感受等主觀題則可展開交流,評價并糾正修改預習作業。通過檢查交流預習作業,教師更清楚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
課中研讀階段,教師精心設計一些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習得文本語言,又能引發他們情感體驗,提升思維品質的練習。這一階段,可有意識地安排學生對文本進行批注,練習批注能讓學生潛心觸摸文本語言,積極地與文本展開對話,能讓學生的語言發展與思維、情感發展和諧共生。它是一種很實在的“教”“練”相融的課堂練習。學生的批注可以是難懂字詞的注釋,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讀書過程中的感受、見解、疑問,還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別注意的警語等。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教學要求有針對性地靜心批注,并展開討論交流。運用好研讀階段的批注練習,可以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
二、依托文本,讓練習萬變不離其文
什么樣的課文語言特色就設計什么樣的課堂練習。課堂練習設計應以課文語言特點為依據,與課文的語言情境相符,結合課文實際適當拓展。有的課文情深意濃,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宜指導學生多角度地寫感受;有的課文語句優美,修辭運用典型,宜指導學生鑒賞、仿照句式表達;有的課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間大,可以指導學生展開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師能抓住課文特點設計練習,以達到一課一得、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基于學情,讓練習輕松有效
我們設計課堂練習應全面了解學生,考慮學生語文學習的差異性,或抓住學生學習興奮點,激起練習期待;或放緩坡度,降低練習要求;或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多層次練習等。
如教學一下《松鼠和松果》,課文教學目標之一是:“借助插圖、結合課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說話?!闭n堂上,當學生說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興,因為“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師安排了如下語言實踐練習,出示句子:“每個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痹僦饌€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樹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師根據低段學生認知特點,放緩坡度,一步一步設計,先扶后放,逐層提高要求,學生學得扎實又有興趣,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小學生想象豐富的年齡特點,筆者經常在課堂上設計一些仿照文本的想象練習。
比如,我在教學葉圣陶的《荷花》一文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我看著________,看著,看著,我仿佛________。”于是,一句句充滿生命靈動的句子出現了:“我看著空中飛翔的風箏,看著,看著,我仿佛就是那一只漂亮的風箏張開雙翅,甩著長長的尾巴,迎著春風,在空中翱翔,云朵和我打招呼,小鳥和我交朋友,我多么開心呀!”“我看著嫩黃嫩黃的小草,看著看著,我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棵嫩嫩的小草,在春姑娘的召喚聲里努力沖破堅硬的泥土,我看到了一個明亮的世界:拂堤的楊柳,呢喃的燕子,金黃的迎春花,火紅的杜鵑花……”
學生們的情感在練筆中獲得了體驗,學生們的語感在練筆中得到了加強。按照學生特點設計練習,能使教學化難為易,輕松有效。
四、兼顧年段特點,讓練習更有系統
語文課堂練習不僅僅停留在書面上,還應包括聽、說、讀這幾個方面,字、詞、句、段、篇是練習的根本,每個年段都有側重點。如何根據年段的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練習,讓學生學得扎實有效?
例如,同是讓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段不同,教學目標也就不同。低段學生只要求說出對課文的大致印象或對課文的感受即可。中段教學,則要根據《課標》對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針對中段學生對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知識起點,在課堂教學中鋪設臺階,降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說說主要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關系弄清楚了,課文內容就一目了然了。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文章,可讓學生先搞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然后把這些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了。另外,還可采用填空、課題展開等方式,為中段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鋪設臺階,降低坡度,從而達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有了中段學習的基礎,到了高段,可放手讓學生抓住重點去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長文的主要內容概括成了高段教學的難點,可嘗試列小標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如六年級上《最后一頭戰象》,課文篇幅較長,學生一時概括故事內容有困難。筆者先引導學生說說課文寫了戰象的哪些事情,根據學生的回答,列小標題為:英雄垂暮——重披戰甲——憑吊戰場——莊嚴歸去,然后建議學生運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概述課文主要內容,這樣,分步達成概括長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緊扣年段特點,系統設計練習,把目標分步落實,能有效地搭建起學生通向成功的腳手架,使學習顯得輕松而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