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
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也走向一體化,中國明確提出實施“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走向世界,然而,中國文學近年來在世界上卻出現了“失語”現象,其原因主要是中國文學翻譯人才嚴重缺乏。而作為培養高質量文學翻譯人才基地的高校,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培養高質量的文學翻譯人才,為我國的“文化走出去”戰略服務。
關鍵詞:文學翻譯;大學英語;譯教學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世界文化也正在走向一體化。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學。然而,近代以來,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出現了“話語權缺失”或“失語”的現象,沒有話語權是中國文學的悲哀,也與中國要建立文化大國和文化強國的目標相違背。中央早在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經濟“走出去”的戰略,不久就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戰略。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組成部分對實現文化強國這一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中國文學翻譯的歷史
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始于100多年前的晚清時代,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之前,中國對外翻譯的主要形式是以個人譯介為主。陳季同是最早將中國文學用法語對外翻譯傳播的代表,被稱為“東學西漸第一人”。繼陳季同之后,又有辜鴻銘全力翻譯儒家經典,也算是對中國文化及文學的對外翻譯傳播。然而,即便在這兩位的開拓性努力下,中國譯者對文學的翻譯興趣始終不高。與翻譯成中文的外文著作數量相比,翻譯成外文的中文著作數量確實少之又少。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國家機構譯介主持是中國文學翻譯的主要方式和途徑。1981年,中國外文局開始主持翻譯“熊貓叢書”系列,對外譯介中國文學。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到了2000年,“熊貓叢書”系列的翻譯處于全面癱瘓狀態,并且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中國的很多學者如謝天振、肖驚鴻、胡志揮、潘文國、胡德香等都積極研究并撰文發表評論。雪上加霜的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楊憲益于2009年11月23日與世長辭。我們不僅要感慨,誰會是楊老先生的接班人,成為“后楊憲益時代”文學翻譯的代表人物呢?胡志揮從語言角度強調中國人有能力將中國文學譯成地道的英語,因此,應該主要由中國人擔負起文學外譯的重擔,認為“只要翻得好,編得好,市場就不愁”。
然而,作為培養高質量文學翻譯人才基地的高校,由于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弊端,無法有效地培養高素質的文學翻譯人才。
2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從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看,傳統的翻譯授課模式沒有很好地定位建構主義理論的四個要素即教師、學生、任務、環境這四者的關系。教師占主導、學生只是參與者的課堂導致學生翻譯實踐不足。
(二)師資薄弱,缺乏“雙師型”英語教師。很多教翻譯課的教師學的不是翻譯專業,對文學翻譯理論知之甚少,缺乏翻譯實踐操作,更不具備良好的文學修養和扎實的批評功底,無法引導并教會學生欣賞、批評文學作品。
(三)翻譯課程體系設置不夠合理,致使大學生雙語基礎不夠扎實,漢語知識欠缺,沒有相應的補救措施。
(四)翻譯學科評價體系單一,不科學,無法調動學生從事文學翻譯實踐的積極性。
3 從文學翻譯素養培養的角度看翻譯教學改革及對策
首先,提高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重視程度,培養高校學生良好的漢語功底。正如Widdowson所強調指出的“交流本身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交流的進行意味著吸納和傳播,兩者不可或缺”。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院教授Nation認為,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母語的作用。重視外語學習的同時卻忽略本民族文化的學習是中國外語學習者存在的問題,這致使外來文化入侵現象的發生。因此,近年來中國文化越來越被邊緣化,學生們可以用英語說出西方的節日,但中國的端午節卻不會表達;會講漢堡、麥當勞等,卻不會用英語表達中國的烤鴨、饅頭等,患上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種現象已經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著名學者曹順慶教授早于20世紀90年代就在文學研究領域里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在英語教育界,從叢教授于2000年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概念。因此,中國外語教學要增加中國文化和文學的比例。
其次,加快英語翻譯課程體系建設,增加文學翻譯的比重,改革翻譯學科的評價體系。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英語課程體系建設要保持學生語言輸入與輸出的平衡和互動。傳統的英語教學過分注重聽、讀、背誦詞匯這樣的輸入性教學,而長期忽略說、寫、譯等輸出性教學,致使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無法靈活應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我國著名外語教學家蔡基剛認為可以通過在低年級實施分科教學解決這一問題,使翻譯和寫作納入選修課并各占2學分,將精讀由4學分改為2學分。此外,增設漢語語言文化課,使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化的魅力,作為英語語言文化的有益補充。(二)采用基于問題式的翻譯教學模式,創設翻譯任務,精選教學范例,通過學生對范例的自主翻譯及反復推敲,最終再發揮教師的點撥和點評作用。(三)對翻譯課程的評價體系應由形成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加大學生平時翻譯實踐的分值比重。而翻譯實踐要側重向文學翻譯傾斜,引導學生欣賞英漢兩種語言的美,掌握兩種語言表達的特點和差別。
再次,翻譯課教師要具備良好的中國文化修養、深厚的文學翻譯理論基礎和正確的翻譯理念。第一,在課堂上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傳播中國文化。翻譯教師必須精通英漢兩種語言。翻譯是母語和目的語即漢英兩種語言的互動,任何一種語言的薄弱都有可能導致翻譯進程受阻。因此,作為翻譯課程傳授者的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播翻譯技能,同時也要以自己對兩種語言的嫻熟的駕馭能力贏得學生的信任。第二,要重視中國的傳統譯論。古代的支謙引發文、質之爭,道安認為“按本而傳,不令有損文字”,近、當代中國有嚴復的“信、達、雅”,也有許淵沖的“三美論”,有錢鐘書的“化境說”,也有傅雷的“神似論”,有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也有劉重德的“信、達、切”。這些理論大都是針對文學翻譯而言的,且每一種翻譯理論都有其美學和實踐價值。翻譯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文學翻譯理論的精華,同時要引領學生靈活地運用到文學翻譯實踐當中去。第三,準確把握學生在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正確的解決方案。糾正學生“語法+詞典”的翻譯方法和由于把握不好忠實和可接受性的“度”而出現的“翻譯病”。很多學生將文學翻譯等同于文本翻譯,字對字、句對句的翻譯,忽略了文學翻譯對兩國文化的傳達的要求,致使文學翻譯作品達不到傳神的魅力。在忠實和通順的問題上,把握不好。謝天振認為,譯本對原作的忠實永遠只是相對的,而不忠才是絕對的。翻譯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大學英語翻譯課程應創新翻譯教學模式,從文學翻譯的特點入手,以提高高校學生的文學翻譯素養為己任,肩負起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和使命,為中國文學“走出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許鈞.文字·文學·文化——《紅與黑》漢譯研究[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孫致禮.翻譯:理論與實踐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3]孔慧怡.翻譯·文學·文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