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麗
·三創征文·
開辟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芳草地*
謝艷麗
從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關注課堂的情境氛圍、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關注外在的生活世界四個方面入手,探討中職語文教學中構建和諧生態課堂的方法。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教學環境
語文課程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顯而易見,然而在職業學校中的處境卻非常尷尬。一方面,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學科在所有學科中的基礎地位;另一方面,在高度重視專業課程的今天,很多職業學校大力壓縮甚至裁并文化基礎課。中職語文課程似乎成了“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一線中職語文教師受大環境的影響,專業發展受限,職業倦怠感日漸加深,加之學生素質不高,教學手段落后等方面的原因,語文課堂變得越來越沉悶,教學成了敷衍,上課淪為形式,課堂生態嚴重失衡。為此,中職語文教師唯有沖破壁壘,打破僵局,在課堂教學這片土地上用心開拓,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讓荒蕪的課堂重新煥發出生機活力,方能使自己的專業成長重獲新生。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它是一門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學科。當面對一個個基礎、個性、學習品質、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同的中職學生時,語文教師應首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所面對的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的、有話語權的生命個體。為此,課堂上教師要避免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用所謂的師道尊嚴去震懾、管教學生,而應爭取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交流和對話關系。雖然大多數中職生文化素質不高,習慣不好,但他們有豐富的情感、有無限的可能、有獨特的個性,這都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欣賞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點,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發現自我、展現自我、完善自我。如有的學生音色很好,可以讓他多朗讀;有的學生字寫得很好,可以讓他多上臺寫板書;有的學生擅長使用計算機,可以讓他參與信息化教學活動;有的學生喜歡看書,可以讓他向同學薦書;等等。當教師面對那些缺點很多、問題較嚴重的學生時,更需要多了解、多溝通,充分掌握學情,不僅要做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傳授者,還要做學生的“知心姐姐”“知心哥哥”。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情感直接影響著師生關系,直接關系到教學情境的創設。只有師生皆置身于一個心理放松、心扉開啟的教學氛圍中時,整個學習過程才會顯得和諧、愉快。職業學校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往往是被忽略、被遺忘甚至被打壓的群體,這些使得他們往往自信心不足,同時又極其敏感。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肯定、一個鼓勵、一聲問候都可能成為他完成學習任務的最大原動力,甚至成為他畢生難忘的回憶。因此,教師只有懷揣著愛意走近學生和文本,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展現在學生面前,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狀況,多與學生談心、交心,學生感動、心動,課上才會主動。
職業學校學生的學情導致職教課堂教學效率往往比較低下,要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需要使出渾身解數,化身多面手方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學習、我快樂、我收獲”。一是制定激勵政策,鼓勵學生敞開心扉,大膽發言和討論,“一人為師”與“生生為師”共存;二是根據教學需要,按小組式、圓桌式、會議式、馬蹄形、扇形等排列課桌,增加學生的新奇感,營造更加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三是通過開展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一分鐘自我介紹、會議主持、詩歌朗誦、辯論賽、應聘求職活動等)來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四是制定符合中職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多讓學生體驗成功;五是在教學中注入快樂因子,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氣氛活起來,比如以一個簡短幽默的小故事、一首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一部熱映的影視劇開場,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中職語文教師不僅要像主持人一樣擁有流暢、優美的教學語言,更應該像相聲演員一樣以輕松、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有選擇、有取舍地在課堂上引入一些網絡新詞,通過這些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語文課堂教學添彩。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語文之源。基于這一點,中職語文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注入“時代的活水”,努力尋找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一要讓語文教學與專業、就業結合起來。職業學校的學生直接面對的是就業,因此要特別強化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旅游、營銷、酒店服務等專業的學生要特別強化口語交際訓練;機電、建筑等專業的學生要強化契約類應用文的學習;廣告設計、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要注重海報、廣告詞等文體的學習;等等。二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審美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大量古詩詞后,讓學生明白在中秋佳節的時候可以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來表達自己美好的祝愿;傷心難過的時候,可以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表達愁緒;開心暢快的時候,可以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來抒情達意;在離別母校時,懂得吟著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好友互勉。三是用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把語文學習與學生平時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場景,點燃他們心靈的火花,強化他們的心靈體驗。以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為例,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母親。很多中職生都是留守學生,學習這樣的文章,他們很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鳴,課后還可以布置“寫家信”的作業,以此強化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時,可以讓學生調查、了解自己家鄉的特產,了解它們的品種、質地、銷售渠道、加工方法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家鄉,了解相關科普知識。
G712
A
1005-6009(2017)52-0060-02
謝艷麗,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揚州,225000)辦公室副主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
*本文系2016年第三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職業學校生態課堂構建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ZYB2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