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桃
[摘 要]有效的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不僅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數學教學就要授之以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會學生思考,激活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學生實際;潛能;難度;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66-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不僅要包括數學的一些現成的結果,還要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外在的知識轉化成內在的能力,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獲取知識、發展智慧,最終掌握終身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一、化復雜為簡單——降低認知難度
教師要關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教學,但是這種思想方法不能忽略學生的經驗背景和知識基礎,因此在遇到一些煩瑣的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從簡單的角度去思考、去分析,這樣才能引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有進一步學習的需求。
【教學片斷1】
師:運動會開幕式第一排共發放了120張連號的觀眾票,小華、媽媽和爸爸去觀看比賽,三人要坐在一起,有多少種可能?
生1:可以是1、2、3號;2、3、4號 ……
師:你真愛動腦筋,用編號的方法來說明,大家一聽就清楚了。
師:你們數出有多少種可能了嗎?
(學生感到數字較大,列舉不完)
師:你認為難在什么地方?
(學生說出了困惑:因為數字大)
師:華羅庚爺爺說過,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意思是,不要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而要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化。這里數字大,難入手,我們就可以從簡單入手,從小數字入手,從中發現規律。例如從數量比較小的4張、5張、6張進行試驗。
學生受到此啟發,很快就找出了規律:
4張有“1、2、3號;2、3、4號”2種,即比4少2種。
5張有“1、2、3號;2、3、4號;3、4、5號”3種,即比5少2種。
6張有“1、2、3號;2、3、4號;3、4、5號;4、5、6號”4種,即比6少2種。
……
以此類推,120張時求得比120少2種。
讓學生親身經歷了一個“神奇化易”的學習過程,降低了學生思維的難度,幫助學生在得出此類問題的規律后能夠利用自身的發現解決問題。這個過程教師不能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而應讓學生自己探索,這樣,學生在將來遇到同類問題時也會找到思考的方向。
二、化枯燥為趣味——激發認知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主張:不宜過分強調外來動機,而應努力使外來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興趣也就越濃,這也就說明,教學的內容要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興趣,他自然會排除萬難,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對與之有關的知識也很有興趣,即使在學習過程遇到一些困難也不會就此罷休,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沒有興趣,只是迫于壓力應付式地學習,就不會深入地進行探究,遇到困難就沒有耐心,不能堅持學習。因此要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一些枯燥的數學知識,或是與學生生活實際距離較遠的知識,學生往往毫無興趣,這時教師要善于還原知識的原形,聯系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教學圓周長計算公式時,我拿著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提問:“你們有什么辦法知道它的周長?”有學生說剪開后拉直了,再用尺量一量就知道它的周長。于是我指著教室外的一個圓形花壇:“你們有辦法知道它的周長嗎?”有學生說:“只要用一根繩子沿花壇圍一圈,然后再用尺量一量繩子的長度不也就知道了嗎?”顯然,這種化曲為直的方法已經深深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于是我步步緊逼:“是不是所有的圓都能用這種方法來測量它的周長呢?”再出示一個用紙剪成的圓(不能用繩子量):“怎樣才能知道它的周長呢?”學生已有的化曲為直的方法這時不管用了,解決不了問題了。學生只能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得出圓周長與圓的直徑相關,從而得到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聯系密切,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鉆研數學問題的精神。
三、化預設為靈動——順應認知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是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細節,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動。”課堂中的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有思想的人,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思維也不同。教師課前準備得再充分,課堂上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對于這些突發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利用,讓課堂教學更切合學生的實際,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對于題目“簡便計算276-198”,許多教師都把教學重點放在減數變化上:把198當成200,多減了2,所以再加2。這種思維方式對一個成年人來說一點也不難,但對于一個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
生1:276-198=276-200+2=76+2=78。
生2:276-198=76+(200-198)=76+2=78。
生3:276-198=278-200=78。
生4:生3的做法有問題,他把數字改了,不能這樣解答。
師: 生3,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3:198再加2就是200(整百),所以把被減數也加2,不就成了278-200。
此時,學生恍然大悟,剛才驚異的目光頓時變成了贊許的目光——原來還可以這樣解答!
關注學生實際是課程標準倡導的新型教學理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并將其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挖掘學生潛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