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華
[摘 要]應用題是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題目。學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運算基本功,并堅持仔細審題,學會挖掘隱含條件,掌握幾種應用題類型,才能正確解答應用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基本功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67-02
小學數學應用題一般來自生活事件,但很多學生對應用題十分害怕,原因有兩個:一是應用題的敘述內容較多,關系較復雜,讀不懂題目;二是不能正確綜合運用計算方法。下面就給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掌握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技巧。
一、做好兩個基本功
1.語言基本功
語言基本功可以解決學生讀題的問題,因為閱讀題目,明白其中的來龍去脈,是做數學應用題的關鍵。
(1)把握語言的準確性。比如,對于應用題:“兩個運動的物體同時由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物體甲的速度是20米 / 秒,物體乙的速度是30米 / 秒。”首先要明確“相向而行”的意思是兩個物體分別從兩端出發,面對面運動。因此,在做這類應用題時,要求學生對題目敘述的內容有準確的認知。
(2)把握語言的邏輯性。應用題中有很多邏輯性的語言,解題之前要弄清里面的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關系。比如,應用題“一個養牛場黃牛的數量是奶牛的3倍,且黃牛比奶牛多124頭,求奶牛和黃牛的數量各是多少。”中,黃牛和奶牛的數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這是解題的關鍵。
2.運算基本功
學生在做數學應用題時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的情況非常普遍。因此,在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的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靈活性。
(1)看清題中的數字和運算符號。很多學生審題正確,做題的思路也沒有問題,但在列式時由于沒有看清楚數字,或是把加法寫成減法,把除法寫成乘法,導致解題結果不正確。
(2)想運算順序和簡便方法。解應用題需要注意各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運算順序也至關重要,教學中要強調運算的先后順序。
(3)培養認真演算的習慣。認真演算是既是檢查計算結果對錯的重要方法,也是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師從低年級開始就必須要求學生書寫整潔、格式規范,同時,為了保證學生計算準確,還要教會學生懂得利用草稿紙以及驗算的一些方法。
二、堅持三個步驟
1.仔細審題
小學數學應用題多為簡潔的數學語言,語言雖然簡潔,但往往含義豐富,隱藏著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信息,因此,審題成為解題的關鍵。要求學生審題時要認真讀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透過表面找到需要的信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理解題目的要求,明白各數據之間的量的關系。
例如,A、B兩地之間相距392千米,同時從兩地各開出一輛貨車相對而行,從A地開出的車每小時行28千米,從B地開出的車每小時行21千米,經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分析:這個題目有兩個關鍵點,要求學生在審題時用筆圈出來:一是“相對而行”,二是“兩車相遇”。
解:392÷(28+21)=8(小時)。
答:經過8小時兩車相遇。
2.善于挖掘隱含條件
有些題目中有一個或者多個隱含條件,這些隱含條件包含的信息非常重要,有的是對數量進行補充,有的是對條件進行限制。在審題的過程中能否找到隱含條件,并充分理解與其他條件之間的關系,是能否正確解題的關鍵。
例如,甲、乙兩名同學圍著圓形的運動場反方向跑步,運動場的周長是300米,兩人同時出發,甲同學的速度是每秒鐘5米,乙同學的速度是每秒鐘3米,求甲、乙兩人第二次相遇需要多少時間。
分析:題目中有“第二次相遇”,說明甲、乙兩人共跑了兩圈,總路程為300×2。
解:相遇時間=(300×2)÷(5+3)=75(秒)。
答:甲、乙兩人從出發到第二次相遇需75秒時間。
3.“建模”和“轉換”
在解一些應用題時,可通過建立熟知的數學模型來構造數學算式。
例如,“9張桌子共26人,正在進行乒乓球單打、雙打比賽,單打、雙打的各占幾張桌子?”“甲、乙兩個車間共有126人,如果從甲車間每8人中選一名代表,從乙車間每6人中選一名代表,正好選出17名代表。甲、乙兩車間各有多少人?”
這是兩道相對復雜且有難度的應用題,此時“建模”和“轉換”尤為重要。首先從中提煉關鍵點,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其次,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各數據之間的關系,將數學模型轉化為直觀數據,使已經構建的數學模型更清晰明了。
三、掌握應用題的幾種類型
小學數學應用題分為多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的應用題都有相應的解題策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總結各種應用題的類型,并將相對復雜的題目分解成較單一的題型。常見應用題的類型有:
1.和差問題類型
例1 果園里有蘋果樹和梨樹共98棵,已知蘋果樹比梨樹多6棵,求兩種樹各有多少棵。
例2 甲、乙兩班級共有學生97人,從甲班調劑14人放到乙班,結果甲班比乙班還多3人,兩班原來各有多少人?
分析:這兩題是典型的和差問題,這類問題的共同特征是“已知兩個數量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量各是多少”。
解答例1時,98+6是蘋果樹的數量的兩倍,除以2就是蘋果樹的數量,得出蘋果樹的數量后再求梨樹的數量。
解:蘋果樹的數量=(98+6)÷2=52(棵);
梨樹的數量=(98-6)÷2=46(棵)。
答:蘋果樹有52棵,梨樹有46棵。
對于例2,甲班與乙班的人數差是14×2+3,甲班與乙班的人數和是97,兩個甲班人數的和是97+14×2+3。
解:甲班人數=(97+14×2+3)÷2=64(人);
乙班人數=97-64=33(人)。
答:甲班有64人,乙班有33人。
2.和倍問題類型
和倍問題的應用題一般是提供兩個已知數的和,并提供大數是小數的幾倍(或小數是大數的幾分之幾),求這兩個數是多少。
例如,樹林里有楊樹和槐樹共248棵,楊樹的棵數是槐樹的3倍,求楊樹、槐樹各有多少棵。
分析:楊樹和槐樹的和是槐樹的(3+1)倍。
解:槐樹的棵數=248÷(3+1)=62(棵);
楊樹的棵數=62×3=186(棵)。
答:槐樹有62棵,楊樹有186棵。
3.相遇問題類型
在相遇型應用題中,一般都是兩個運動的物體同時由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例如,甲、乙二兩輛動車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甲平均速度是150千米/每小時,乙平均速度130千米/每小時,兩車在距中點30千米處相遇,求兩地的距離。
分析:“兩車在距中點30千米處相遇”是本題的關鍵。從題中可知動車甲的速度快,動車乙的速度慢,甲過了中點30千米,乙距中點30千米,就是說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0×2)千米。
解:相遇時間=(30×2)÷(150-130)=3(小時);
兩地距離=(150+130)×3=840(千米)。
答:兩地的距離是840千米。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應用題更是來源于生活。正確解答數學應用題,不僅需要讀懂題目,理解題意,更要仔細審題,認真閱讀題目中的語言文字,反復推敲,提取信息,明確各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獲得解題的正確途徑。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