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微觀企業紛紛調整其資產結構,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在波動中持續上升,我國經濟增進速度正處在由高速向低速轉型升級的時期。2015年11月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理發掘出了一條新的道路。現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完成,金融監管越來越完善嚴格,新興金融業的發展也蒸蒸日上,與此同時對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對不良資產的處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經濟意義出發,分析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現實狀況,并論述了在此背景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方式上出現的新時機,給出了適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不良資產 供給側 證券化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證券化
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分析主要涵蓋在三個方面: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和不良資產證券化。
(一)資產證券化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居民儲蓄率高導致我國的融資主要以間接融資為主。目前我國間接融資規模仍然在繼續增大,杠桿率也趨于升高,這樣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是保持杠桿的可持續性。然而,資產證券化恰好能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良好的途徑。
(二)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
1.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領域繼續擴大。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中國金融監管當局也一直在采取種種措施來降低中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但是,中國商業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數額仍舊處于增長的階段,比例持續高居不下。參照銀監會發布的數據來看,至2015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高達12744億元,比上個季度增加881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67%,緊逼銀行業風險警戒線2%。
2.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結構不容樂觀。在宏觀經濟整體下行、微觀企業調整布局的影響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領域的波動中連續走高。到2015年第四季度,國有商業銀行的關注類貸款余額為28854億元,比上一季度增加724億元,關注類貸款轉為不良貸款的安全隱患也在逐步增加。同時“可疑類”不良貸款的金額也高達5283億元,不良貸款結構極為嚴峻。
(三)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發展及現狀
不良貸款使得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大大受損,浪費銀行的信貸資本,銀行所獲的利潤也開始縮減。同時,銀行意識到這一點會使得銀行主動縮小信貸規模,提高貸款利率,這導致資本市場流動性不足,實體經濟效益降低。
我國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傳統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銀行通過催收、訴訟等方式自行清收。這種方法資產回收率較高,但人力成本較高,訴訟時間跨度大;第二,債務重組、資產剝離和轉化可以有效提高資產價值,同時對人才、技術有很高要求;第三,利用壞賬準備核銷,該方法銀行有最大的自主權,可主動決策并且操作靈活可對沖,然而會對銀行的當期經營效益產生直接影響;第四,轉讓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種方法在快速回籠資金同時需要承擔較高的損失以及一筆不小的交易成本。
為了應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階段提出的新挑戰,解決傳統處置方式耗時長成本高規模小的問題,不良資產證券化應用而生。
資產證券化重要的條件是在未來可以產生持續的現金流,因為不良資產不能夠及時保證各期產生預期的現金流,其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而通過變現途徑轉化下的不良資產,就能夠保證穩定的現金流。
我國于2006年首次實施不良資產證券化,首批一共發起四單,由建設銀行、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和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發起。倡議方中僅有建設銀行一家銀行發行了建元2008年重整資產支持證券。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我國開始著手停止一些不良資產證券化。之后一直到2012年,我國不良貸款正式重啟,期間銀行資產管理凸顯出很多問題,商業銀行加快了不良資產證券化步伐。
目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均已獲批不良資產證券化資格參與不良資產證券化重啟試點。2016年9月,我國不良資產證券化出現好轉,18日中國債券信息網發布了兩單不良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公告,分別為建設銀行的“建鑫2016年第二期不良資產支持債券證券”和工商銀行的“工元2016年第一期不良資產支持證券”這兩單規模共計26.77億元。因此,從我國宏觀經濟和商業銀行自身利益兩個方面著手,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是處理不良資產的簡單有效率的途徑之一,同時為商業銀行探索混業經營積累寶貴經驗。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發展機遇
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過渡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下,商業銀行要切實抓住這次改革帶來的時代機遇,貫徹創新精神,加強經營活力,實現由傳統發展到創新發展的實質上的提升。供給側改革的主旨是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以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實現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因為實體經濟的提升離不開金融業的高效支持,商業銀行在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本質與供給側改革理論有很多相通點,這為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提供了新的創新動力與發展活力,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觀察世界各國國家資產負債表可知,我國企業負債率最高,債務杠桿達到約2.5倍的歷史最高,遠高于其他國家。同時,伴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樂觀,我國產能過剩導致不良資產率居高不下,處理不良資產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不言而喻,并構成了這次改革在金融領域的組成部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三去一降一補”,三去就是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如何實現去庫存去產能的目的?首先在時間段上要使得杠桿能夠連續下去,而不良資產證券化正是針對可持續性的處理辦法。這次改革為不良資產的處理灌輸了內生動力,加快了商業銀行對該類資產的證券化步伐。證券化能夠大幅度提高國內資產利用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除此之外還有利于發揮實體經濟金融服務的作用。
過去的經濟發展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問題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國單靠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商業銀行需要在供給側上尋求新的突破口。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其信貸結構對市場中供給偏多的產業加以約束,對于需求短缺的產業要精準幫扶。但是目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是供給側不能靈活適應需求的變動,所以商業銀行對各產業信貸投放要以市場為導向,避免對那些產能過剩的企業過度扶持,這樣一來不僅規避了風險而且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有很大幫助。
三、政策與建議
(一)加快完善相關制度的建設
根據世界各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實踐經驗來看,證券化為商業銀行提供了一種盤活資產存量的渠道和手段,但是政府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政府需要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提供相關制度保障,其中包括:會計、法律法規、信息披露機制等方面。資產證券化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是SPV,其主要作用是最大可能的減少發起人破產對證券交易產生的不利影響,同時防止其自身破產,總的來說也就是破產隔離。由于資產證券化參與的主體多、交易結構復雜,所以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完善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防止不良資產證券化進程中各項可能發生的損失進而會使得破產隔離機制失效。
(二)加強資產證券化風險評估
第一,對資產證券化項目中不良資產的甄選要嚴格審慎,保證其未來有穩定的現金流入。風險評估機構要盡職盡責,保障信息透明。
第二,對信用評級管理也要有新的要求,在已經實現的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轉變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評級機構的道德風險,機構投資者與信用評級機構相互制約,達到利益相關人的互利共贏。
第三,商業銀行作為發起行,要提高資產服務水平以此進一步提升對資產處置的效率。
(三)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不良貸款比率
金融資源中最關鍵的要數信貸資源,它的合理配置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商業銀行要優化對創新型企業的信貸配給,對新興戰略性企業要在資金上扶持鼓勵,推進“中國制造2015”的完成;其次,協調地方發展,在供給側對沿海城市尤其是京津冀、長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配合,在信貸方面形成有特色的服務;最后,對于日趨衰落的傳統企業要按法律程序進行清算重組,從而優化商業銀行的信貸配置,降低不良貸款率。
參考文獻
[1]李軍農.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證券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韓松.供給側改革與銀行資產管理[J].西南金融,2016(3).
[3]趙洋.發力供給側改革——十一月財經金融熱點觀察[J].中國金融家,2015(1).
[4]勵雅敏,黃耀鋒.不良資產證券化的中微觀分析[M].平安證券,2015—10—21.
[5]張子艾.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實踐[J].中國金融,2014(24).
作者簡介:羅鵬飛(1994-),男,漢族,山西朔州人,就讀于安徽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