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梅
【關鍵詞】 教育規律;健全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3—0042—01
社會越發展,人類越進步,就愈加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而教育作為一種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必須要求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做好該做的事,做好可以做的事。而要達到這個目的,應從避免三個“不當”來把握。
不當之一:對全班學生一個標準要求,搞“一刀切”,對達不到要求者“恨鐵不成鋼”
這是引發教師煩惱、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由此造成的師生關系緊張而導致的危害,正如一把雙刃利劍無情地戳蝕著學生和教師的心靈,它時時向學生的自尊自愛發出挑釁,使一小部分學生連連敗退,直至輟學。有幸沒有輟學的,可能有著某種“免疫”能力,也應了那句“無尊嚴的生命最‘安全”,但這很可能已為日后的心理障礙埋下了伏筆。
學生由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等錯綜復雜的影響,在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知識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傾向,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的錯誤恰恰在于要把學生某方面的“鐵”當作“鋼”使用,這種錯位是忘了落實“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這一再質樸不過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教師向一個班級傳授統一的內容,而幾十個學生則是以各自的方式來接受,這是一個矛盾。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這個矛盾,就會使統一的要求得到保證,并且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必須根據個性和共性辯證聯系的觀點,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在學生共性的基礎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制訂或采取教學措施。在教學中,可以把教材和作業分為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以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在一節課里,主要進行集體教學,而對教材的非基本部分進行分組和分散教學,對于作業的要求和評價上也不能搞“一刀切”,即已經會做的作業可不做,根本不會做的作業也可不做,而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追求哪怕一丁點的突破和創新,如果教師不承認學生的差別,甚至以“罰”代“教”,其結果都是弊大于利。因為這種痛苦的罰寫體驗如果頻繁出現,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進而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其實,他們未能完成作業,是因為認知策略欠缺、或原有知識水平較低、甚至是問題兒童造成的,并不是單純主觀上不努力,他們更需要老師熱心的鼓勵、有效的點撥甚至耐心的輔導。教師“恨鐵不成鋼”而進行的補寫罰抄對他們簡直是“雪上加霜”,它不但會傷害學生的自尊,還會妨礙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要避免這種負面效應,需要我們教師群體有一個包容的心態,以及評價標準多樣化和制度靈活化的寬松環境。給學生以期待、保護和扶持,是我們留給未來的最寶貴財富。
不當之二:教師講得多,學生想得少
這也許是教師研究教材教法多,研究了解學生少的一種表現。最新觀點認為,教師講了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想了些什么。一堂好課應該是師生關系平等,師生提問的思維含量較高,以學生的素質發展為本,并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空間的交互過程。但具體到上課,教師還是不知不覺包辦太多。多年來我們所提倡的“精講多練”,也是很需要精工細作絞盡腦汁的,防止把“多練”等同于多做作業,課堂上要大容量的“練”,家庭作業又重復練,練習充斥了學生們的整個空間,大有堵塞思維的可能,單一的作業形式——“寫”代替了“思”和“想”。學生已“寫”累了,哪來“思如泉涌”。可見,“學而時習之”是很有講究的,一般規律是分散練習比過度集中練習好;練習間隔時間是“先密后疏”。過度練習不但徒增學生的負擔,還會削弱思維的含量,很不利于學生的后續學習。教學生會“學”、會“思”是教學的“魂”,教師要“少講”或“不講”這不是一句時髦的話,而需要我們設計更科學的鋪墊和問題跟進。
不當之三:學生的健康趣味難以養成
古人云:“人無癖不可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癖不可以交,以其無真氣也”,也就是說趣味是一種能使人滿足和快樂的特征,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它還是人所具有的一種能力。健康的趣味給人灌注生氣,使人從遲鈍、麻木的狀態中擺脫出來,從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瑣事中超脫出來。它不僅可以拓展人的視野,凈化人的心靈,還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人的精神起到感發、激勵、升華的作用,使人成為一個有志氣、有作為的朝氣蓬勃的人。所以,培養人積極向上的情趣是健康人格的需要,而趣味的養成,越早越容易。正如梁啟超所說:“人生在幼年和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而現在,趣味審美教育仍不盡如人意,需要我們做的還很多。
總之,教育是復雜的,但教育規律并不復雜,越是常識的東西,越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我們只有正本清源遵循教育規律,培養健全人才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