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源巧
摘 要:該文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16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從就業單位、專業對口率、月薪水平、工作滿意度、就業渠道、擇業因素、用人單位評價等方面展開了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提出其中反映的問題和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畢業生 跟蹤調查 就業
中圖分類號:TP2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193-02
1 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16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收集用人單位對其的評價和要求,聽取畢業生對母校在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方面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進而完善和調整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2 調查概況分析
2.1 調查對象
(1)畢業生樣本。筆者對該校商務英語專業2016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抽樣調查了共268人,占總人數的69.79%。
(2)用人單位樣本。抽樣調查了共326家用人單位,占總人數的84.9%。
2.2 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1)就業單位性質。事業單位占比5.22%,三資企業占比1.87%,進入國有企業就業的畢業生更少,僅占比1.12%。
(2)就業單位規模。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偏愛選擇中小型企業單位工作,占比95.52%。
(3)專業對口。59.33%畢業生選擇與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27.24%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就業崗位。綜合來說,有85%左右的畢業生選擇了與自己專業對口或相關的工作崗位。
(4)月薪水平。學院畢業生月薪水平大部分介于2 000-3 000元,所占比例為62.69%,而能達到3000元以上的占21.64%。
(5)工作滿意度。學院畢業生大多能適應崗位工作,有55.97%學院畢業生是滿意自己的工作,這說明,學院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是根據自己的綜合情況慎重選擇的。
(6)就業渠道。有65.67%通過網上招聘找到了工作,14.55%是通過校園招聘會找到工作的。由此可見,網上招聘與校園招聘會是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兩個主要的就業途徑。
(7)擇業因素。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主要從專業對口(25%)、有發展前途(24.05%)、個人興趣愛好(14.69%)和收入高低(11.83%)共4方面考慮選擇就業目標。這一數據很明顯地表現出:絕大多數同學認為選擇職業時“專業對口”、“有發展前途”、“收入”、“興趣愛好”四個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學院畢業生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8)求職因素。84.33%學院畢業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技能能滿足工作要求,而認為自己所學專業技能不能滿足工作要求占比15.67%。
(9)對所在學校理論與實訓(實習)教學課程設置評價。69.78%畢業生認為所在學校理論課程設置基本合理,59.70%畢業生認為所在學校實訓(實習)課程設置基本合理。
(10)工作流動情況。有61.19%畢業生沒有跳槽(畢業至今),而有38.81%有跳槽。其中,選擇跳槽的畢業生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發展前途、崗位沒興趣、收入太低、工作太辛苦、離家太遠。
(11)用人單位對學院畢業生評價。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在招聘學院畢業生考慮的最主要因素為畢業生的發展潛力(21.93%);其次是畢業生的團隊精神,占比18.57%;然后是畢業生的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分別占比15.09%、14.66%。用人單位對學院畢業生總體評價合格率為100%,滿意率為98.77%。特別指出,用人單位對學院畢業生的職業道德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學院畢業生的工作責任心、敬業精神、吃苦精神、集體紀律觀念、完成本職工作情況、團結協作精神等方面評滿意度也很高,這說明學院畢業生認真遵守單位的各項規章制度、吃苦耐勞,對工作認真細致,有責任感,善于與人相處,踏實純樸不浮躁。除此之外,人際關系、外語水平總體滿意率也都在95%以上,這表明學院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和社會工作能力,能夠適應工作需要,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
2.3 研究結果及建議
2.3.1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
這次畢業生跟蹤調查雖然只是集中在商務英語專業,但也獲得有價值的反饋信息,為了解學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目前的職場生存情況,探究社會就業形勢的現狀與趨勢,以及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協調發展等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數據及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調查、分析過程中,筆者發現學院畢業生在剛步入工作崗位過程中及就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值得去關注和研究。
(1)就業目標不夠明確。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技能人才。在調查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時發現,仍有部分畢業生沒有很好認清這一點,而渴望較高的社會承認和收入,而在擇業時持著“先找到工作再說”的心態(4.39%)。
(2)工作穩定性不高,流動頻率較大。根據調查結果可知,工作上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跳槽現場較嚴重。從畢業實習到就業,擇業時考慮“工作穩定”因素的僅占比8.40%,同時單位變動人數比例高達38.81%,其跳槽原因在于:沒有發展前途、崗位沒興趣、收入太低、工作太辛苦、離家太遠等。
(3)自身生存發展能力還需加強。據調查發現,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最注重的是畢業生的發展潛力(21.93%),也就是說看畢業生的生存發展能力有多少,而這方面則要取決于畢業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轉化,這也是反映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指標之一。然而,在跟蹤調查畢業生過程中發現,有不少畢業生認為在校學習的知識離轉化為職場需求較遠,與實際工作的聯系密切度不夠,畢竟學校與職場是兩個差異較大的現實環境,因此畢業生在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生存發展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2.3.2建議及對策
通過對畢業生跟蹤調查,使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得到了啟發,針對畢業生的個人發展及用人單位需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建議考慮采取措施,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市場的發展。
徹底貫徹“以生為本”的發展理念,深入落實到教學與管理的每個環節。在培養標準上,要主動探尋社會市場需求,主動適應社會多元性、多變性與人才成長的多樣性有效結合;在培養模式,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注重學生的新時代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完善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
①調查中發現,有7.84%學院畢業生認為所在學校理論課程設置不合理,認為所在學校實訓(實習)課程設置不合理占比5.60%,同時認為自己所學專業理論知識不能滿足工作要求占比16.79%,認為自己所學專業技能不能滿足工作要求占比15.67%。從這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學院畢業生認為專業的課程設置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因此,學校應該更加完善課程結構與教學模式的改革,使之更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增強學生的生存發展能力。如有畢業生提議增加實操課程,可設置國際站操作等相關職業技能課程;增加校企合作機會,更多實訓機會與平臺,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②更加注重計算機和外語能力的培養。該次調查顯示出,12.38%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注重外語計算機水平,而13.69%畢業生認為自己擇業成功主要因素是外語計算機水平。由此看出,目前社會市場對畢業生的計算機、外語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同時,畢業生也提議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多重視計算機應用、外語口語課程開設與實踐,尤其結合各專業就業目標崗位有所側重,這在職場中用處大。例如,photoshop的知識和操作在外貿行業就有普遍的應用。
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培養學生的發展潛力該次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主要考慮發展潛力、動手能力,而畢業生認為自己擇業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動手能力強。由此說明,學院需在加強學科建設的同時努力創造實訓條件開展多種實訓活動,如商務企業采購模擬實訓,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企業單位頂崗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 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1)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意識和擇業觀教育。針對畢業生就業目標模糊這一問題,要進一步開展就業前的指導,正確對待新形勢下的就業與擇業;甚至在校期間應結合學生實際盡早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提前引起學生對就業的關注和重視。
(2)加強畢業生的誠信教育。從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可知,畢業生選擇跳槽過于輕率,這對畢業生本人和用人單位都是不利的,需要學校對其進一步加強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誠信就業和工作責任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要積極引導畢業生正確對待擇業,正確對待簽約和失約,引導畢業生誠信擇業、就業。
(3)結合新媒體手段,及時發布就業政策和招聘信息。調查結果顯示,網上招聘是學院畢業生首要和主要的就業途徑,2016屆畢業生中有65.67%通過網上招聘找到了工作。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90后大學生較常用網上的資源來尋求工作信息。學校可以結合新媒體手段,運用微信平臺、QQ、就業信息網等線上資源,及時發布就業政策和招聘信息。同時,要善于引導畢業生過濾自己在網上尋求的應聘信息,明辨真假和安全。
(4)加強畢業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教育。在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下,學校應把就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引導學生考慮是否適合創業、如何去創業;鼓勵并提供有利條件供有創業想法的學生付諸實踐創業。學校應注意宣傳創業成功的先進典型,使學生完成“就業“到”創業“的觀念轉變。
參考文獻
[1] 唐世海.2011屆高職商務管理專業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以武漢商業服務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2(4):115-116.
[2] 張娜娜. 經濟類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以G大學為例[J].學周刊,2013(24):13.
[3] 程萍,耿宏柱.了解社會需求提高辦學質量——滁州衛校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J].中等醫學教育,1998(9):13-14.
[4] 韓包海.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J].教育與職業,2007(8):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