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蘭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德育;滲透;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3—0122—01
《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各個方面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一、襯托背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教《賣報歌》時,我首先介紹這首歌產生的時代背景,并結合掛圖、配合音響講述舊中國上海報童饑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舊社會民不聊生、腐敗黑暗的現實。通過這首歌的學唱,激起學生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強烈熱愛,對舊中國無比憎恨的感情。學生們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從小樹立認真學習、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聽演唱、看演出來激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接著簡單介紹京劇在我國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唱這首歌曲,使學生體會歌曲表現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感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二、渲染情景,激勵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賞我國的民族音樂和民歌的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優美動人的民族音樂旋律使學生感受到存在于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大量的音樂財富,使其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例如,在欣賞賀淥汀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告訴學生這首短小精致的鋼琴小品是聞名中外的優秀鋼琴作品之一,曾在國際樂壇上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以激起學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課本上直觀形象的插圖,通過故事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情節發展和變化,使學生仿佛看到農村少年兒童騎在馬背上,在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風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們嬉戲玩耍的情景。歡快、優美的樂曲,悠揚清麗的琴聲,讓學生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勞動的無限樂趣,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陶冶情操,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教材的曲目是根據學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來選擇的。用反映學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適合學生歌唱的我國民族和部分外國優秀歌曲作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作為補充教材。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學生的思想與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詞內涵使學生受到教育,學生在反復有節奏地朗讀歌詞過程中能喚起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有感情地演唱中能不斷地將藝術作品化為自身的內動力,把以往教師單調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樂教育之中,寓教于樂,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啟迪著學生的心靈。例如,在教唱《繡紅旗》一課時,學生對劇情了解后,聽著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歌詞時,學生仿佛看到江姐與難友們在監獄中不顧自身安危,將生死置之度外,為了革命事業,為了祖國的明天,為了共產主義理想含著熱淚繡紅旗的情景,此時師生與作品的共鳴激起師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激情,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并逐步升華到思想美的境界。
四、結合課外藝術活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徑。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兒童都具有愛表現自己的心里特征。借助這一特征,在各種藝術活動中,可以充分結合他們熱衷于表現自己才藝的心理進行教學。如,教師可以在校內組織小合唱團隊、舞蹈隊,使學生懂得只有協調一致、團結協作才能唱出統一和諧的音調,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如,我們組織舞蹈隊,排練了以反映兒童思想、學習生活為內容的多種表演形式的小節目,使學生在排練演出過程中受到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再如,音樂第二課堂能滿足學生好動、求樂、愛美的要求,他們對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愿望。如鼓樂隊、合唱隊的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群體意識和珍惜集體榮譽、嚴守紀律的良好品質。又如,在鼓樂隊的訓練中,教師要經常讓學生感受整體聲音的協調性及和聲效果所帶來的美感,感受到整體的凝聚力,認識到自己是整體中的一員,必須服從整體,并經常通過對比,提高鑒賞力;通過練習,獲得美的聲音;通過刻苦努力的訓練,使學生知道美的聲音是通過不懈努力換來的,從而培養學生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