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羽

摘要:企業集團是一種特殊的公司組織形式,它獨具特點,這些獨特的特征給企業集團帶來了更多的納稅管理方式和空間。我國相關稅法中對企業集團的納稅問題做出了諸多明確規定,但是企業集團的納稅管理空間仍很大。企業集團進行納稅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在稅法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合理籌劃,不僅能夠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更能夠幫助企業集團將更多的資金應用到生產經營中,為企業集團擴大規模、提升價值奠定基礎。
關鍵詞:企業集團;納稅管理;現狀;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整體稅收制度逐步完善、稅收管理更趨于成熟,就目前我國稅法中的相關規定來看,很多方面尤為企業集團提供了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的節稅空間。隨著企業集團的逐漸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集團將涉稅風險管理及納稅籌劃提升到企業集團的戰略管理高度,加強涉稅風險管理、合理納稅籌劃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出來。但是,現代企業集團在發展的過程中,在進行納稅籌劃的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風險,如果不能熟知稅法相關規定與常識,很可能出現違反稅法規定的情況,最終導致企業集團的納稅籌劃不僅沒有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合規的收益,反而被認定是違反了稅收法規的要求,輕則被要求補繳稅款、多交罰款,重則將為企業集團的發展帶來重大打擊。對于企業的管理層而言,應該審時度勢、認真窺見和理性對待納稅管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并及時對納稅籌劃帶來的風險進行全面管理,從風險的識別開始,一直到對風險的應對,必須進行完善的、系統的、全面的管理,在保證納稅籌劃給企業集團帶來節稅效益的同時合理規避由此帶來的風險或對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企業集團納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在經營過程中缺乏對稅收的統籌策劃
企業集團進行納稅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企業合理籌劃納稅、減輕稅收負擔、降低涉稅風險,這也是企業集團財務管理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完善的納稅籌劃將為企業集團帶來現金流出的減少、企業收益的增加。企業集團的納稅管理工作體現在企業的投資、經營運作、項目選擇等不同的環節中,滲透到企業集團的每一個經營活動中。但是,很多企業集團在納稅管理方面缺乏統籌性安排,各子公司只關注自身利益,總部也未站在集團層面進行全面規劃,從整體的、系統的、全局的高度來看待下面各子公司的稅收環境、財務狀況。比如,某集團主要產品的銷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下屬的營銷子公司在銷售季度未到時,就將產品從集團生產子公司購進,這將會造成生產子公司繳納的增值稅銷項稅在轉變為營銷子公司進項稅后,至銷售季節到來前一直處于留抵狀態,從集團而言在銷售季節到來前均屬提前繳稅,增加了集團的資金占用量與占用成本。
(二)企業集團在設立組織機構時未全面考慮稅收影響因素
關于企業集團組織結構的設立,我國《公司法》中早有規定:分公司和子公司同屬于母公司的下級單位,但是二者在納稅主體上存在明顯的不同,簡單而言:分公司是母公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具備法人資格,分公司作為分支機構獨立核算、經營部分或者全部業務,對于這樣的分公司,我國《企業所得稅法》中明確規定,應該與其上級公司合并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子公司則不同,是母公司以控股方式管理的企業,它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是一個獨立的納稅主體。例如:某集團企業,其下屬有多家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這種公司構架在集團企業成立之初能夠幫助企業迅速擴大規模,實現對企業固定資產規模擴大的重要作用,隨著該集團的不斷擴張,各獨立法人公司盈虧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不能互抵,這種集團組織模式在納稅中存在的弊端逐漸凸現出來。
(三)缺乏對稅收新政策的準確把握和運用
國家層面的稅收政策和各地稅務機關在國家稅務總局授權下出具的稅收政策和通知等,都會對企業的納稅管理帶來影響,各企業集團必須準確把握國家稅收新政策,合理規避涉稅風險。如:某企業集團2015年度的研發費用情況如表1統計:單位:萬元。
從上述表格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該企業集團的研發費用中有574.96萬元并未得到主管稅務機關的批準,究其實質主要是由于該企業集團并未遵照該省關于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管理操作指南的相關要求。有的人員并沒有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參與到項目的研發中,不符合加計扣除研發費關于項目研發人員的規定,再加之該集團提供的相關合同、付款憑證等資料不完善,導致該集團造成將近一百多萬元的企業所得稅損失。
(四)企業集團缺乏專業的納稅管理人才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集團必須充分挖掘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并對其進行培養。納稅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強、知識性強、理論性強的工作,要求相關人員不僅要具備多學科的專業知識,還必須熟知國家的稅收法律和政策。但是,目前我國企業集團中在各子公司的人員配備、人員管理等方面更新換代速度慢,人員能力跟不上企業變化的要求,財務核算不能真實地反映出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導致子公司的財務會計信息失真,集團公司無法及時了解并掌握各子公司的財務動態狀況,更無法以核算結果為基礎來進行納稅管理。
二、企業集團納稅管理方案的優化設計
(一)企業集團在設立之初的納稅管理方案的優化
此時的納稅籌劃主要是進一步明確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設定來實現的。根據稅法相關規定表明,納稅管理可以通過分公司、子公司的有效設置來達到降低稅負的目的。例如:某企業集團可以將那些存在跨區域經營、五年內并不太可能實現扭虧為贏的子公司通過重組、吸收合并等方式,將該企業集團控制下的子公司轉變為分公司的形式,這樣將實現分公司與總公司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目的,分公司出現的虧損將與母公司獲得的利潤實現合法化沖抵,從而減輕集團的稅負。
(二)企業集團在投資時納稅管理方案的優化
企業的投資可以分為現金投資、實物投資、無形資產、股權投資等形式。我國稅法對不同形式的投資項目進行了明確的稅收規定,各企業集團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法的、合理的、切合實際的投資方式,并進行納稅管理,從而實現降低企業稅負的目的。例如:某企業集團以無形資產、不動產等形式進行對外投資,雙方可以共同參與到利潤分配中,當投資的一方以土地或者房產作為投資條件共同參與經營過程利潤分配的,可以暫時免繳土地增值稅。
(三)企業集團在經營中納稅管理的優化方案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可以進行納稅籌劃的環節,企業集團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納稅管理。例如: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集團企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涉及簽訂經濟合同的情況,為了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分歧和利益上的沖突,大部分企業采用的是國家認可的、統一格式的合同文本、法律文書中的表述方式,但是,這同時也暴露出很多企業集團忽略了合同與稅收之間的關系。在納稅管理過程中簽訂合同的作用十分明顯。企業集團可以在簽訂經濟合同、發生經濟交易前提前靈活地、合法合規地選擇交易的方式,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與對方進行友好協商,并提前展開納稅管理工作,在合同中做出明確規定,這不僅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納稅風險,更為企業利潤的增加奠定了基礎,同時還實現了企業納稅籌劃的目的。
(四)企業集團供應鏈結構視角下的納稅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供應鏈環境、納稅管理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在顧客為導向的業務模式指引下,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加快,使得企業的功能出現了分化,企業的生產規模得到發展,逐漸向著集中化協作的方向轉變;另一方面,全球各國的稅務機關更加看重企業納稅管理中利益與風險的相互匹配問題。因此,這就要求企業集團的納稅管理活動一定要實現更加精細化、整體化的發展。而供應鏈結構安排和納稅管理之間所存在的共通性、相互支持性正好滿足了新環境的要求。
總之,企業集團在進行納稅管理時,一定要將最終目的——企業價值增加與風險控制放在首位。完善的納稅管理要求企業集團在做出決策時一定要具備全局的認識和理念,在整體思想、系統思維的支撐下實現不同的納稅管理目標,為促進企業集團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家媛.總分公司與集團公司納稅管理的利弊比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12:51-52.
[2]吳春雨,李喜云.企業納稅管理的風險控制研究[J].商業會計,2013,05:73-74.
[3]陳茂盛.企業納稅管理風險控制探討[J].中國經貿,2014(15);258-259.
(作者單位: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