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 要:童謠是一種簡單易懂、充滿口語色彩的文學形式,不僅能夠引導幼兒語言學習,還能夠啟蒙幼兒感知功能。童謠正是憑借著其通俗易懂、感情豐富等優勢逐漸成為幼兒教育的主要啟蒙學習資源。那么,如何利用童謠培養并提高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就有待探討。
關鍵詞:童謠;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表達能力
一、前言
作為我國民俗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童謠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充滿趣味性,隨著時間的遷移,在一代代華夏子民間不斷傳遞、延續,伴隨著幼兒們健康生長。童謠不僅文化底蘊深厚,并且教育資源多樣化,在促進小班幼兒語言能力提高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利用童謠培養并提高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無論是記憶能力還是自主意識,都相對差一些,要想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表達水平和記憶能力,不僅要為其創造良好的語言訓練環境,還要加強口頭和行為方面的表達
訓練。
1.引導幼兒欣賞童謠,感知其趣味性
剛剛入園的孩子對幼兒園生活還不是非常適應,很多孩子都存在著一定的怕生心理,其具體表現為不主動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不敢和幼兒園老師對話。老師組織的活動與游戲不積極參與,全程表現得比較木訥。對此,幼兒園老師可安排小朋友們靜靜地坐下,通過老師演唱或者多媒體播放的方式聆聽并欣賞童謠——《找朋友》,這首童謠節奏歡快,容易調動課堂氣氛,并且內容簡單,便于理解,讓幼兒們在歡快的氣氛中放松戒備和抵觸情緒,在愉悅的氛圍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欣賞童謠《找朋友》,感知并體會其趣味性。老師在播放或者演唱完《找朋友》之后,向幼兒們講解該童謠的含義,并鼓勵孩子們不要害怕,要積極和周邊的小朋友們進行交流、溝通和玩耍,以此培養幼兒的主動意識,逐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幼兒學唱童謠,強化語言感悟能力
在教幼兒學習童謠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選取合適的童謠;二是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下面,我將對上述兩點進行詳細闡述。
首先,合理選取童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選擇童謠時,應確保所選童謠能夠充分彰顯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優勢,也就是說,所選童謠不僅結構優美,并且具有一定的寓意,兼具幽默風趣性,備受孩子們的喜愛。另外,所選童謠作品不宜過長,要通俗易懂,例如,可選《一巴狗》《小鼠上燈臺》等,這些童謠中所描述的對象都是孩子們熟悉的動物,比較容易激起學習興趣。在實踐教學中,結合教學經驗,我建議選取具有童謠性質、容易理解、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流行歌曲作品,比如當前在比較流行的《小蘋果》或者《捉泥鰍》等,通俗的歌詞、輕快的語調更能勾起孩子們的學習欲望。
其次,創設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幼兒學唱童謠。很多童謠都是能夠和游戲一起進行的,老師應該引導幼兒感受并表達歌曲中所闡述的“真實情感”,使得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演唱童謠,豐富語言知識,強化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教孩子們學習童謠《丟手絹》時,我會先向幼兒演唱一遍完整的歌曲,之后帶領孩子們一起學唱童謠,在大部分學生會自行唱《丟手絹》之后,帶領孩子們一起玩丟手絹的游戲。當然在游戲過程中,我會起主要的引導作用,幫助孩子們一起進行游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獲得快樂,學會并鞏固歌謠。
3.引導幼兒表演童謠,提高語言表達和運用水平
向孩子們演唱童謠的根本目的是讓幼兒通過表演童謠的方式提高個人語言表達水平,在幼兒教學中,我往往通過下述兩種方式進行童謠教學。
一是通過歌唱表演的方式進行學習。幼兒喜歡模仿,活潑好動,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對此,老師應根據幼兒的特性和心理特征激發其學習興趣。比如,在教《搬雞蛋》這首童謠時,我會在演唱的過程中,根據歌詞內容一起做動作,以此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到老師的表演動作之后會自行表演,全程興趣盎然,有利于加快孩子們學習童謠的速度,并且提高表演水平。
二是通過節奏表演的方式輔助學習。無論是哪一首童謠或者兒歌,不管是旋律還是節奏,均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按照童謠特點,采用相應的節奏方式進行演唱或者朗誦,以此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節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節奏感,繼而能夠在演唱或者朗誦過程中,自行把握節奏,準確地演唱童謠或者朗誦童謠,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孩子們學習并演唱童謠,不僅能夠獲得快樂,還能夠學習到一定的知識,有益于培養并提高審美水平、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間形成積極開朗的健康人格、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等。所以建議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合理地運用童謠,使其合理地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以此在幼兒們的心中種下童謠的種子,充分發揮其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麗. 論如何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讀書文摘,2016.
[2]劉平.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探析[J].學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