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蘭
摘 要:作業是幫助學生深化學習認知、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以“手工操作類”“綜合實踐類”“信息查詢類”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就創新、多元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置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
縱觀教育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作業時,要么傾向于讓學生完成教材上的練習題,要么直接發給學生一張試卷,這兩種作業形式單調而死板,既嚴重壓制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調動,同時也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探究欲望等大幅度下降。鑒于此種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積極創新作業布置的形式。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圍繞小學數學作業多元化設置展開初步分析與探討。
一、手工操作類作業的布置
幾何基礎知識是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一大難點,很多學生依靠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幾何圖形的定義等相關知識,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小學數學教師在向學生布置作業時可增添需要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親自操作完成作業可深化其數學學習認知。對此,筆者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的實踐。
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點之后,筆者向學生布置了一項手工操作類作業:手工裁剪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試試這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樣的平行四邊形?從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這類手工操作類作業有著較強的興趣,他們在家長的協助下裁剪出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包括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及鈍角三角形,但無論是哪一種,只要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操作拼接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三角形的面積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再聯想到之前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便能實現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輕松記憶。不難看出,手工操作類作業的布置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二、綜合實踐類作業的布置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使學生掌握理論性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難題。
如,在教學了“數學數據的表示和分析”之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綜合實踐類作業:調查本班學生的生日,并將調查結果以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一作業看似簡單,卻需要學生彼此之間的分工與密切合作,此外,學生也不能將教材上所學的條形統計圖直接照搬過來,而是需要結合調查結果進行重新繪制,在這一過程中既深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解決了制作生日條形統計圖這一任務,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技能得到了顯著的鍛煉與發展。這表明,綜合實踐類作業的恰當布置可起到一舉多得的良好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協調發展。
三、信息查詢類作業的布置
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到年齡因素的限制,對外界事物缺乏一定的認知。由此,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可創新作業的布置形式,適當增添信息查詢類作業的布置。這樣,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便是開闊自身視野范圍、增長學識見識的過程,這對他們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所學數學知識點可起到一個補充的作用。
在形成認識的基礎上,筆者便將其積極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如,在學習“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知識點時,筆者便為學生布置了一項信息查詢類作業: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或上網查詢,或去圖書館查詢,搜集小數起源與發展的相關歷史史料。在家長的協同下,在工具的輔助下,學生較圓滿地完成了這一作業,更了解到“公元3世紀,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就提出了小數這一概念”。對小學數學史料的搜集與整理,既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數學家所做的突出貢獻,同時,也使他們對“小數”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變得更加強烈,為他們全面把握、深刻理解“小數”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作業是幫助學生深化學習認知、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創新作業布置的形式,豐富其內容。這既是喚回學生熱情、完成作業的客觀要求,更是以作業為載體深化學生數學學習認知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彥,文春蓉.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0).
[2]劉蘭英.小學探究性學習評價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1(10).
[3]彭智勇.數學新課程發展性評價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