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榮
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就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因此,探討教學的有效方法,促進教學的有效化十分迫切。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教學
一、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在進行小學生的數學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來進行數學水平的劃分。當然,這并不是讓教師對學生產生不平等的對待現象,這個分層有利于教師更加直觀地看到學生的水平,以便對他們進行不同的指導,這個分類在教師自己心中就可以,不用公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小學生的學習水平都差不多,他們才開始進入正式的學習,即使成績有差別,也不是很明顯。其實,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就能夠看出學生的學習水平,所以教師根據不同的標準分好類之后,為了維護學生的自尊,不讓他們在班級面前過于尷尬,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水平進行不同的問題提問,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就提問一些通過自學能夠看懂的問題,比如一些圖形的特性、簡單的運算,而對于一些水平較高的學生就可以在此基礎上增加難度,比如圖形之間比較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一個圖形如何計算周長、面積,混合運算該怎么進行等等,這樣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了提問,又能讓他們覺得教師提的問題不會太難也不會太簡單,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答案,同時也沒有出現以前那種讓學生覺得過于難或者過于簡單的問題,讓他們覺得尷尬或者滋生他們的自滿心理,這樣他們在課堂上思維就會很活躍,注意力會跟著教師的講課節奏,課堂提問也算得上是有效提問,課堂效率自然能大大提高。
二、改變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互動就必須表現在的課堂狀態上,現在大多教師都只顧講課,學生不管聽得懂聽不懂都要跟著教師,師生之間根本沒有任何互動。所以要想進行有效互動,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多提問學生,很多學生都畏懼被提問,但是教師在提問時不能過于嚴格,提問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讓學生及時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學生互動。在以往的教學方法中,如果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時,教師會直接進入正題,告訴學生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計算他們的周長可以進一步轉化為四倍的邊長,假如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5,那么它的周長就是4×5=20。在我們看來這樣教學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注意到學生的感受,小學生在理解這個問題時會有很大的難
度,而且很容易把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搞混,如果教師能夠多提問學生,學生就會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暴露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提問學生某個四邊形的周長計算時,學生可能會一時無法回答,教師可以通過畫圖告訴學生正方形之所以周長計算公式是四倍的邊長是因為正方形的四邊都相等,計算一個圖形的周長就是把所有的邊長都加起來,假如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3,那么它的周長就是3+3+3+3=4×3,這樣通過加法與乘法的轉變,讓學生更加清晰公式的運用,這種互動可能學生并不是很喜歡,但是如果不進行,課堂效率就難以提高。與學生多進行課堂的互動,改變教學方法勢在必行,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還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更感興趣。
三、實現教學的生活化
所謂的教學方法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把課本中的語句和問題盡量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比如,在遇到“甲與乙坐飛機去同一個地方,在中間都會轉一次機,不出任何意外他們會在三個小時內到達指定地點,但是由于中途甲所在城市的天氣原因導致飛機迫降,最后甲比乙晚到了一個小時,問甲到達約定城市共用了多長時間?”本來是一道很簡單的數學題,涉及的運算也十分簡單,只有四則運算中的加減,但是由于題目冗長,學生會覺得遙不可及,自己根本不會經歷到,所以解決這種問題的代入感就不強,也沒有多大的激情來思考。但是,如果換一種方式,老師把數據都記下來,把題目換一種簡單的方式告訴學生,比如“甲和乙兩個人跑步去學校,按平時情況來算兩人可以在三分鐘趕到學校,但是由于出門之后,甲忘記了佩戴校徽,不得已半路返回,比乙晚到了十分鐘,問甲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這種方式的提問可以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把問題生活化也就相當于簡化了問題。
總之,要想使小學數學課堂做到有效,教師就必須采取各種方法加以引導,這樣才能使課堂的有效性得以加強。
參考文獻:
[1]程紹恒.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36).
[2]王興建.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