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毅
摘 要: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情況下比較重視學生最終的成績,因此非常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整體感受,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得學生缺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課堂效率過低。在素質教育下,教育對于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創新,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小學階段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創新教學方式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貪玩,傳統的教學方式會消磨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轉變學生的理念,采取科學創新的方法轉變教學方式。因而,主要針對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創新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語文;創新研究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首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只是機械化地在講授知識。比如說有些教師講授知識的時候,都是按照自己的備課內容來教學,在備課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其中的任何表現,有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方法也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其次,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過于形式化。素質教育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可以更好地普及教育,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素質教育主要就是為了可以應付素質工作,實際上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由于課堂上教學形式多樣化,學生的參與度也比較高,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教學的內容給學生講清楚,按照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能夠收獲他們需要的知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真正了解素質教育的意義,只是注重表面,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最后,素質教育的提出主要就是針對應試教育,是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起來,但是素質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干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重視最后的分數,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創新方法
1.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就是比較重視學生的成績。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不應該只是重視最后的成績,而是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素質教育下,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的方式,不僅要重視成績,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大聲地帶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充分表現自身的情感。另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行分析,對于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語句優美的詞句進行研究,以便在日后的寫作中可以用到,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朗讀并不是讓學生知道故事的起因,而是讓學生學習司馬光的精神,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著急,開動腦筋。
2.改變師生之間的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中,課堂中學習什么主要是由教師來決定的,
學生一般就是被動地接受,機械性地記憶,長時間下去,學生就會感覺課堂無聊枯燥。在素質教育下,教師需要改變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將師生之間的角色進行轉換,讓學生充分發揮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贈汪倫》古詩詞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發揮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先不著急講解,讓學生先自主學習,最后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查。學生之間通過討論就會知道這是一首離別詩,表達了詩人對于友人離去的不舍。
3.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會注重教師的板書,板書雖然有著一定的優點,但是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沒有辦法完全地展示教學內容。在素質教育下,教師需要適當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這種方法與板書比較來看更加直觀,利用圖片與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跟隨著教師一起走。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教室外體驗教學情境,學生親身的體會往往要比他們上一百節課更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為了更好地提倡新的教學理念,在新的素質教育改革之下,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理念與方式,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積極性。素質教育下,小學語文課堂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在課堂上的地位,讓他們可以充分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素養。
參考文獻:
謝玉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建設,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