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國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教學語言的組織和表達,這對小學生后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學習的開展將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語文本身就是語言和文字的組合和延伸,因此語文教師的語言運用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特點
鍛煉學生理解與使用中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師藝術性地運用教學語言,對于實現語文教學的初衷起著關鍵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師的語言教學修養所決定。”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使用規范、優美、準確的教學用語,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興致盎然地接受語文知識,從而讓語文教學煥發最美的生命力。
一、充滿童真的語言更容易直達學生心靈
我們都知道,孩提時期的語言都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運用童真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使用一些擬聲詞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風呼呼吹、樹葉沙啦啦響、青蛙呱呱叫、鐘表滴滴答答在旋轉、小雨淅淅瀝瀝一直下等。除了擬聲詞之外,一些疊詞型形容詞也非常容易引起學生的直觀聯想和想象:綠油油的稻田、香噴噴的米飯、地地道道的鄉音、紛紛揚揚的雪花、密密麻麻的小字等類似的詞匯的表述學生接受起來會比較容易,而且這些詞匯本身帶有一些直觀性信息在里面,在交流過程中,容易直達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造性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老師舉例之外,還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學生試著去舉一些這樣的例子,老師加以適當的指導,這也非常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和創作興趣的養成。
二、教師要注意自身語言的示范性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教師就是小學生崇拜和模仿的主要對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語言的規范性。首先是發音,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使用標準的普通話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在師范教育階段,每個老師都需要接受普通話水平測試,為的就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可以正確使用語言來教導學生。如果老師本身南腔北調,在講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刻意模仿老師講話,而忽視了正常的學習。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學習語文創造良好有益的環境,確保使用符合國家詞匯、語音、語調要求的教學用語。做到口語教學吐字清晰、聲音宏亮、語調適度、自然,這樣才能實現學生語文的長足發展,它不僅能大幅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還能為今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教師本人語調柔和,發音純正的教學對于學生而言也是語文美學的一種隱性傳遞,非常有助于語文教學的開展。
三、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科學性
教師要盡可能地使用規范、優美、準確的教學用語,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科學嚴謹性。語言學習過程是為了充盈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中華語言文化歷史悠久,意蘊悠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做好備課工作,準確了解所要學習和闡述的文字和詞語本身的感情色彩和常用表達方式。漢語中的很多詞語起源于很多歷史典故,其本身的意思與字面意思相去甚遠,在教學和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如用“大”組詞,有的同學組詞:大致相同,還有同學組詞:大相徑庭,由于不理解詞語意思,大家都覺得這兩個詞很好就混著使用,其實它們的詞義有著天壤之別,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輔以準確、規范的解釋,必要時還可以穿插一些歷史小故事,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四、恰當使用肢體語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都有看電影的經驗,在很多影視劇中表演者技藝的高超不是因為她說話有多么好聽,而是她舉手投足間帶出的肢體語言增強了她的表現力。如果演員們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相信再精彩的臺詞也達不到預想的舞臺表現力。同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口語語言文字之外,教師的肢體語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講課的過程中輔以教師的手勢、表情、動作、眼神等就會大大增強課堂講解的效果。如,在講解一些與小動物有關的篇章時,除了展示一下動物的圖片,模仿一下動物的聲音之外,教師也可以模仿一下動物的標志性動作,這對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幫助。還有在聽課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的學生走神了,教師如果點名批評或者走到跟前去把他揪出來必然會影響其他的學生,但是如果老師恰當的示意眼神的警告,則既不會影響其他同學又可以提醒這個同學集中精力。有的學生比較膽小,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特別拘謹,這時老師可以給予豎拇指鼓勵或者一個溫和的眼神,學生都會感知得到。
總之,語文課堂是用語言創造美和傳遞美的教學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使用魅力語言來對小學生加以引導和教育。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很高的審美特性:教學時的聲音要宏亮有力,語言表達流利,這是語音上的審美;要善用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語言,運用各種修辭凸顯語文的結構美;針對語境上的審美,則要求巧妙運用語言,將學生引入情境,有很強的邏輯性;在結構上,要流暢通順,銜接得恰到好處,語言節奏鮮明,結尾引人入勝;最后是體態語的審美,教師要善用表情和形態,這也是一種教學語言。
參考文獻:
[1]李興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語文建設,2014(29).
[2]孔憲梅.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A].2016年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