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南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信、微視頻、微商等一系列產品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在教學中也出現了微課堂,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課堂、如何來構建微課堂呢,就小學數學中的這個問題做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也希望教師能夠利用好微課堂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堂建構;意義
一、什么是微課堂
微課堂指的是教師針對教學中的一個小的知識點來進行重點教學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教師是根據知識點來制作一個簡短的教學視頻,最長不超過10分鐘,短則1~2分鐘,并能保證學生對知識有深刻的印象以及全面了解。
二、如何構建微課堂
(一)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
微課堂一般都是教師在網絡上制作小視頻讓學生看,這就需要學校或家里有上網的條件。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所以這一點可以保證。
(二)教師對微課堂要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很多教師對微課堂的認識并不充分,他們認為微課就是來給學生講解知識點的,所以他們無論在遇到什么知識的時候都去制作微課來讓學生學習,對于一些簡單的不需要重點講的知識點,制作微課就是在浪費時間,而對于一些有難度的知識點,則需要教師重點進行面對面教學,不適宜利用微課堂來教學。因此,教師需要對微課堂有充分的認識,從而保證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微課堂來提升教學效率。舉例而言:對于低年級的加法教學,教師不要只做微課來告訴學生1+1=2,這個學生自己掰著手指頭也能算出來,重點教學生在遇到不是個位數的加法時應該如何計算、如何進位,這樣才能保證微課堂的效率。
(三)保證學生全員參與
微課堂構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參與者,如果微課堂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或者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的話,教學的效率是很難提升上去的,因此,在微課堂開展的過程中要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在微課堂開展過程中利用一些有趣的語言、動畫、視頻等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舉例而言,在進行長方形正方形等一系列幾何圖形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搜集一些網上的圖片加入視頻里面,既能使微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又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此,要想構建一個高效的微課堂,首先就要保證學生對微課堂的興趣以及參與度。
(四)有效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
微課堂主要靠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覺性,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完全自覺的,如果教師不能及時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會使得班里的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那么,教師如何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呢?我們拿分數的加減法來進行舉例,在學生利用微課堂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合理設置幾個題目來讓學生完成,例如■+■=?,■+■=?等,根據不同的情況設置幾個題目看看學生是否能夠準確完成,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再重點進行引導、督促,這樣才能保證微課堂有效地開展,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五)將微課堂與普通課堂進行整合
在現階段小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已經普及,因此,教師可以把微課堂與普通的教學課堂進行有機整合,既能在課堂上解放教師的勞動力,又能使學生覺得課堂不是那么的單調。舉例而言,在進行統計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把統計的概念教授給學生,等學生對統計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課,微課可以是一個小視頻,在街頭統計過路汽車的數量,也可以是統計一家餐廳里有多少張桌子多少張椅子。然后利用微課來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增強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講,要想構建微課堂教學,可以把微課與普通教學模式進行有機融合。
三、構建微課堂的意義
為什么我們要構建微課堂教學呢?
(一)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扮演著主演的角色,他們習慣了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說出來讓學生去被動接受,這種形式并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是不利的。而微課堂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意識,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將來的發展是有利的,所以,微課堂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會講授很多的知識點,學生左耳朵聽進去了右耳朵又出去了,課堂的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而微課堂的教學形式是教師將一個個重要的知識點分散開來讓學生分別進行記憶,而且具有可保存性,學生在觀看完一遍沒有學會,之后還可以進行反復學習。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微課堂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
隨著近幾年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微課堂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我們的教學中,今天我們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來構建微課堂以及微課堂構建的意義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小學數學教師有所幫助,也希望我們的教學能夠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麗.以微課堂為平臺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5(95):69.
[2]黃宗純.以微課堂為基礎,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5(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