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杰
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班主任的重要職責,在這個問題上,有些班主任習慣用說教、講道理的方式,結果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經過有效的訓練,對比克拉克55條規則的成功訓練案例分析身邊的教育,習慣訓練有法可循、有規可循,重要的是要堅守訓練的理念。
關鍵詞:養成教育;習慣培養;訓練
從我校推行鞠躬禮這樣一個事例談起,當看到班級學生沒有按要求主動行鞠躬禮的時候,有些班主任習慣采取的措施可能就是批評、提醒等講道理式的說教——“怎么沒禮貌呢?我不是在班上多次提醒了嗎,見到人要主動行禮,你看××做得多好……”總認為這樣的教育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養成禮貌問候的習慣。可令我納悶的是,那些道理在這些學生身上似乎不起作用,然后班主任反復地講道理,不停地抱怨,結果還是收效甚微。
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灌輸道理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青少年情緒心理學者宋承昊說:“教育孩子應該講究科學,而不是講哲學,講道理。”
什么是習慣?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也就是說,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關于習慣的養成,葉圣陶明確指出:“習慣是從實踐里養成的,一項技能的養成需要訓練,不斷學,不斷練才能成為好習慣。”研讀全美明星教師克拉克的《優秀是教出來的》一書,書中創造教育奇跡55個細節,無一不是經過老師精心訓練而成。現摘錄幾條以說明。
“我花了很長時間訓練我的學生用眼睛與人溝通……”
“為此,我做了大量的練習讓學生聆聽別人的發言。”
“這次討論之后,我們還進行了實景演練……”
我們一方面羨慕其他班的學生能有良好的習慣,抱怨自己班級的學生難以調教,另一方面又看不上這些微乎其微的訓練。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告訴我們,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天生就形成的,同樣,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后天的養成訓練。也許有班主任會說,他們也進行了訓練,可就是效果不明顯,管不了多長時間。那么,如何通過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找尋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下面對比分析克拉克的訓練案例和我們身邊的教育實例,以此來探詢問題的答案。
一、實施有效的訓練
(一)知識滲透
前面講習慣的養成不是靠講道理培養出來的,并不是說不用講道理。葉圣陶先生說:“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原則就是這個道理,實踐必不可少,該講的道理必須講,關鍵是把握講的技巧。克拉克向學生講道理的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克拉克:在訓練學生“用眼睛和人溝通”這一規則時,為了增加規則的可信度,說明其重要性,他告訴學生:“如果眼睛不停地往上方瞟的話,就說明你正在說謊。”“如果你的眼睛看著別處或盯著地板,那就說明你對自己所說的話并不確信,或者根本不是事實。”哪一個孩子愿意承認自己說的話是在撒謊呢?這樣的“引經據典”讓學生有意識地回避錯誤的動作,引導他們向規則靠攏。
現象一:“聽到沒有?你怎么又忘了?不是告訴過你嗎?”看到學生違反了規則,班主任用手指著學生說。
不厭其煩的嘮叨充塞了孩子的耳朵,學生如何能聽得進去?只會讓學生產生反感甚至抗拒的心理。對比空洞的說教,有根有據的知識滲透或有趣味的故事、小品的引入才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幫助學生記住規則。
(二)方法引領
現象二:課堂上,一學生沒頭沒腦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不滿意了:“回答問題要完整,真是教都教不會!”
克拉克:“第一步,重復問題,并給出你的答案;第二步,給出你認為的理由;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第四步,復述問題并下結論……”面對不知如何完成回答問題的學生,他給予了如上清晰明了的步驟提示。
可操作的方法指引讓學生可以效仿,而模糊的指責只能讓學生自責,喪失信心。
(三)以身示范
克拉克:“我與學校里所有的員工打招呼的時候,都抱著友善和尊敬的態度,我帶好了頭,學生做起來也毫不費勁。”為了訓練孩子們和校園里管理員、工人等常被忽略的人群打招呼,克拉克這樣為孩子做示范。
現象三:
班主任指著地上的紙屑,招手讓學生過來,責問道:“看見垃圾怎么不主動撿起來呢?”
我教過的一位三年級的學生在日記里曾寫過這樣的場景:“今天,我看見某老師經過花壇的時候,隨手向草地上扔了一個紙團,老師不是常對我們說要愛護環境嗎?”
孩子的心靈是純凈的,班主任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強調身教勝于言教,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無形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
(四)實踐演練
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意思是要重視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培養習慣。這一理念在克拉克的教育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克拉克:發現學生忘了“主動詢問他人表示關心”規則,沒有主動詢問他人時,他叫回學生,明確告訴孩子:“嘿,我剛才是表示對你的周末如何感興趣,你要給我一個同樣禮貌的反饋呀!”然后讓學生再來一遍。除了在生活中訓練,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克拉克會針對規則需要設計專門的場景,也就是模擬場景訓練。正是這些大量的訓練讓學生逐漸記住了規則,從而養成了穩固的習慣。
現象四:班主任發現學生違規,或遠遠叫一聲,“下次記得啊!”學生應答一聲“記住了!”老師滿足了。
兩相對比,殊不知缺少一個“重做”訓練的動作,讓學生又少了一次實踐的機會,學生還會得到被包容的機會。習慣養成怎能不打折扣?
二、堅守訓練的概念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訓練是教了以后再做,一直做,直到養成了習慣才叫訓練成功;不清楚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無法訓練孩子的;光教沒有用,訓練才有用。一定要反復做,直到習慣了。如果你不持續訓練下去,以后你會更麻煩,所以訓練一定要貫穿始終,半途而廢的訓練比沒有訓練更糟糕。看看克拉克是如何“不畏阻力,強力推行”他認定的規則。
克拉克:記不清有多少次了,只要學生沒有對我表示感激,我就把東西(獎品)從他們手中拿走……我當時心里很難過,可我既然定下了這條規矩,就不能出爾反爾,我不得不提醒自己堅持。
現象五:
看著剛剛還在自己面前走得好好的隊伍,班主任離開后的轉眼功夫,隊伍就變樣了,班主任抱怨:“這些學生真不自覺!”
班主任接到家長的投訴,因懲罰一個學生不守規則,家長質疑,有沒有必要這樣做?老師退卻了。
孫云曉說:“每次都這樣,你在是這個樣子,你不在也是這個樣子,這才叫做訓練成功。”學生人前人后兩個樣的表現,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堅持訓練,寬松的標準和細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習慣養成的變形,使習慣培養的周期變得不確定。而克服來自于各方壓力包括自己的“心軟”,堅守規則的神圣,堅守訓練的概念,通過嚴厲的約束和強硬的監督,反復練習,還有什么規則不能實施成功呢?
克拉克在分享55條規則訓練過程時,說“每一條都被實踐檢驗過”,每一條無一例外都用到了“大量訓練”“一次又一次”“磨煉”類似的字眼;他綜合應用各種有效措施,并鄭重其事地把它們發揮到極致,讓55條規則刻在每一位學生心中,成為他們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他毫不隱晦訓練過程充滿艱辛,但始終堅持不放棄。對比我們作為班主任的教育案例,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好習慣是訓練出來的。
參考文獻:
[1]葉圣陶,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3[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08.
[2]羅恩·克拉克.優秀是教出來的[M].汪穎,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孫云曉.好方法教出好孩子[M].青島出版社出版,2010-1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