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東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中的第一個關鍵時期,正處于啟蒙時期的他們開始思考社會問題,探究人生意義。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堂開展有效教學呢?將以人教版下冊《科技帶給我們什么》一課為例展開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人教版;有效教學
《科技帶給我們什么》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中的第一個主題,課本以事例和數字說明了科技給人們生活所帶來的變化。教師應當通過本節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時時刻刻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認識科技是把雙刃劍,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本文從課堂導入、正式教學、課后作業這三個方面,分別具體談一談如何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一、有效課堂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教學一開始就先聲奪人、吸引學生注意力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小學生年紀小,他們的思維活動具有明顯的形象性特征,有效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應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遵從學生的認知特征,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知識導入。課本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小學生而言,他們面對這些螞蟻般的文字,只會生出畏懼之情,無法產生形象理解。教師應當在課堂導入階段借助多媒體設備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在《科技帶給我們什么》課堂導入階段,筆者在課件上展現電視機的誕生、手機的出現、電冰箱的發明、天然氣的利用和汽車的使用等圖片資料,并啟發學生思考:科學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因此,學生非常熱情,嘰嘰喳喳在下面討論,很快有學生回答:科學技術讓我們的生活越變越美好,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趁此時機,筆者適時說道:“不錯,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除了以上這些內容之外,科技還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奇妙變化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科技給我們帶來什么》這一課。”
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學生注意力被集中到課堂上,同時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此后再開展課堂教學,他們就配合得多,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也相當順利,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二、創設問題情境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借助于問題,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完成傳承,課堂預設和生成有效建構,教學效果進一步強化,有效教學的目標也順利實現。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也要創設積極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學習,在思辨中成長,在思辨中升華教學品質。
在《科技給我們帶來什么》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緊緊抓住“什么”這一關鍵問題不斷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挖掘“什么”這個問題背后所隱含的利弊兩方面內容,促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首先,筆者拋出一個簡單問題:大家喜歡使用汽車、電冰箱這些科技產品嗎?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喜歡,特別方便。筆者進一步追問:最近天氣好嗎?很多北方城市都停課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有幾位學生看了看教室外面,沉重地說道:有霧霾,空氣污染太嚴重了。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最后一個問題:汽車尾氣、氟利昂的排放都會給空氣帶來污染,但這些都是使用汽車、電冰箱所不能避免的,大家換一個角度思考,科技帶給我們的全是好處嗎?通過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學生深刻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一問題,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
三、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的布置對于品德與社會有效課堂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縱觀以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后作業布置情況,筆者發現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不重視課后作業,導致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雖然這門課程不是升學考試必考科目,但是為了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教師必須提高對課后作業布置的認識,利用作業鞏固課堂所學,增強教學實效性。
在《科技給我們帶來什么》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寫一篇200字的學習心得,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對科學技術的看法和本節課的學習感受,并將見解獨特、觀點新穎的文章拿到課堂上展示,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起到升華情感、鞏固新知的目的。
課前導入、課上創設問題情境和課后作業布置這三個階段的教學必須緊密配合、層層落實,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教師應當深入解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由淺到深、由易到難、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這樣就能演繹精彩課堂,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儲啟東.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體驗式教學的做法[J].小學教學研究,2015(11).
[2]陳學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4(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