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玉薇
摘 要:開放式區域活動中區域材料的投放、區域內容的設置、區域空間的劃分以及人際關系等各要素的開放程度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
關鍵詞:開放式區域;創造力;培養策略
蘇聯研究者波特吉雅夫認為,創造過程是一種由已知向新的未知進行質的轉變的獨特形式,研究幼兒創造力問題的關鍵之一是深入分析幼兒的創造過程。幼兒創造活動的核心,就是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開放式區域活動正是能滿足幼兒探索創造需求的活動。
區域活動的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但是,開放式區域活動并非說越開放越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其中各因素開放的程度取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中班幼兒有一定的社會經驗和交往意識,此時的創造力傾向是發展最快的。因此,筆者從開放式區域中幾個因素的開放程度來談中班幼兒創造力的培養策略。
一、從傳統的教師對區域材料的投放到引導幼兒主動搜集區域活動的材料,激發幼兒創造的興趣和熱情
傳統的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是以教師為主,教師投放什么材料,幼兒就操作什么材料。投放的區域材料以學習型區域為主,幼兒操作探索的空間較有限。幼兒顯得較被動。開放式區域以低結構的探索材料為主,玩法多樣,以幼兒的興趣和前期經驗為前提。
我們嘗試在課題試點班選擇一個主題為切入點來開展課題研究,而這個主題是由一個主材料“紙箱”而引發生成的,即:百變紙箱。區域活動中材料的選取和利用一般都以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為主,兒童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創造性的組合和利用,能使有限的材料體現出無盡的教育價值。同時,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選擇材料是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
紙箱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紙盒,易搜集。雖然材料用得快,但是幼兒參與搜集材料的積極性高,能根據材料的使用情況隨時補充材料。孩子們區域活動的內容就是由這種材料生成并豐富的。
例如,課題研究開始階段,班級里擺放著幼兒搜集來的大小不一的各類紙盒。如何收納整理各種類型的紙盒成了幼兒需要探索的第一個內容。在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的基礎上,“我是整理小高手”表格的運用就大大鼓勵了幼兒觀察各種盒子的特點并創造性地折疊盒子和擺放盒子,使大盒子能盡可能地多裝小盒子。幼兒通過表格記錄方式對自己每次整理紙盒的數量進行比較,以激發下一次的探索。同時,誰能在大盒子里裝下更多的小盒子,也成為孩子們互相探索創造解決問題的內容。一個簡單的整理收納紙盒的活動從縱向和橫向激勵了孩子挑戰自己,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在幼兒搜集主材料紙盒的基礎上,教師只需投放引發性材料和輔助材料。引發性的材料如工具書、尺子、筆、白紙等等。輔助性材料則是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進行補充,如在探索區中增加手電筒、鏡子、放大鏡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觀察和記錄幼兒在活動區的情況,當前的材料不能滿足幼兒操作的需要,教師需及時補充豐富。
材料的開放是以逐步遞進開放的方式,首先在試點班小班階段的時候,在班級原有區域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材料超市區域,幼兒有需要材料的時候進材料超市取用。然后材料逐步開放,到了中班全班的材料都可以作為一個大的材料超市。這樣逐步有層次的開放,從提供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多樣性上打開幼兒思維,激發幼兒創造的意識和動機。
二、從傳統的教師對區域內容的主導到以幼兒興趣和需要為主的內容的開放,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以學習型區域為主的傳統區域活動,重在短期目標,玩法明確,幼兒能探索的空間有限。而以探索型區域為主的開放式區域活動,重在長期發展目標,玩法多樣,幼兒探索的空間無限,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例如,試點班區域活動“百變紙箱”,是從幼兒的操作活動情況來進一步拓展延伸區域的內容。當有位家長帶來了一個裝電視的大紙箱時,剛開始孩子們喜歡躲在紙箱里面玩,后來會將碗、勺子、布娃娃等放進紙箱里,逐漸將紙箱變成娃娃家。當有小朋友說,娃娃家不夠漂亮的時候,在老師的引導和激勵下,孩子們主動對紙箱進行了裝飾,變成一個漂亮的娃娃家。有時這是一個娃娃家,有時這里又是某個孩子的私密空間。
某天,有個孩子拿著手電筒在私密屋的紙箱中照彩色的瓶子,發現了彩色的影子,大家都感到很神奇。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孩子們就在探索活動區中用礦泉水瓶裝了不同顏色的水,專門來探索影子,并逐漸延伸出各種影子的變化,探索內容更加豐富。
區域活動內容的逐步開放,是教師以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五大領域的發展目標為前提。課題組結合“百變紙箱”這個區域活動內容在觀察試驗班幼兒活動情況的基礎上制定了本班幼兒的發展目標。雖然活動內容對幼兒是開放的、發散的,但是每次活動的提升,老師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將幼兒零散的、偶發的經驗整合、拓展,以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從傳統的教師對區域空間的絕對劃分到以幼兒區域探究為主的相對劃分的開放,提供幼兒寬松自由的創造空間,培養幼兒的創造行為
活動區的劃分并不是一開始老師設計好的,而是老師在幼兒探索紙盒玩法的基礎上進行區域的劃分豐富和完善。即原本固定的材料只能在固定區操作逐步開放到幼兒可以由自己的想法跨區域操作;在開放式活動區中幼兒可以串區活動,由幼兒之間的互動,引發區域之間的互動,更加激發了幼兒的創造行為。
課題開始階段,最初只在班級劃分相對的靜區和動區。隨著孩子們對紙盒的探索和深入,靜區進一步劃分為欣賞性活動區(以閱讀和作品模型展示為主)、表現性活動區(以美工、建構、私密屋為主),動區劃分為探索性活動區、運動性活動區。根據幼兒的活動情況再將教室的區域進行進一步劃分。運動性活動區在教室走廊。表現性活動區(建構在教室的中間,美工在教室的右側靠近窗戶處),欣賞性活動區(閱讀在教室右側后方靠近臥室、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左側后方以及美工的展示臺面上)。探索性活動區(以科學、數學為主在教室的右側和中間)。
四、人際關系的開放,促進幼兒個性地創造表達
幼兒的創造力通常表現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往往以一些不經意的動作、語言等形式出現,是一種潛在而非定型的能力,具有情境性、偶然性等特點。
開放式區域活動,師幼關系和幼幼關系更加開放,老師尊重幼兒的個性表達。老師的觀察是基于每位幼兒原有水平的創造性表現,進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造熱情。班級專設“創意達人”板塊展示,教師用照片輔以簡單文字的形式來鼓勵幼兒對同一操作區的縱向創造性深入挖掘,同時也互相激勵同伴,同一操作區我有更獨特的創造玩法。因此,老師及時的引導和捕捉,描述兒童的想法和行為,并提供支架更有利于幼兒個性地創造表達。
在開放式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從主動搜集區域活動材料到創造性探索材料的不同玩法以及一種玩法的深度探究過程中,在觀察、操作、思考中學會發現,學會運用。這不僅打開了孩子們探究活動的思維,拓寬了孩子們活動的視野,還進一步培養了孩子的創造性行為。
參考文獻:
[1]H·H·波特吉雅夫.有關學前兒童創造力發展的新觀點[J].鄧魯萍,譯.全球教育展望,1991(2):75.
[2]劉占蘭,沈心燕.讓幼兒在主動探究中學習科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3]程黎,程霞,張睿.國外關于幼兒創造力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及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2(12).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改及陶研專項課題《開放式區域活動中幼兒創造性培養的實踐研究》(FJJG15-3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