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 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需要教師從課堂上開始下工夫。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使學生言之有物;重視方法指導,使學生言之有序;養成傾聽與評價習慣,讓學生言之有思;培養交際習慣與態度,使學生言之有禮。
[關鍵詞]口語交際;實踐;方法;評價;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18-01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聽說讀寫四個字中,‘說字最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了,‘聽、讀、寫三項就容易辦了。”葉先生這番精辟的評論,深刻地闡述了口語交際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下面,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充分參與實踐,讓學生言之有物
口語交際是融觀察、思考、表達、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在許多口語交際課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內容可說,兩三句話就結束交談,余下一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學生沒有找到事情來做。究其原因,教師沒有做好課前準備,沒有讓學生深入生活實踐,充分進行體驗。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口語交際課開始之前,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去做一做、玩一玩、動一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表達,讓學生言之有物。
例如,教學《我們會拼圖》時,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清楚地向別人說明自己拼圖的內容和方法,并對別人的拼圖做出評價。因此,為了完成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我把這堂課設計為“好玩的圓”的口語交際活動:(1)剪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的圓;(2)和美術老師合作教學,舉辦“我來給圓大變身”的主題拼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把圓拼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只有課前充分參與實踐,學生才能在課堂上進行積極的展示和豐富的表達。
二、重視方法指導,使學生言之有序
學生的口語表達不規范,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掌握好表達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口語交際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有內容可說,還要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同時,教師必須根據各年段的教學目標,結合交際內容,制定語言發展目標和交際目標。
例如,教學《我們會拼圖》時,語言發展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會用“我拼的是……我是這樣拼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句式來介紹自己的作品,并讓學生會用“我覺得××同學的拼圖……”等句式來評價同學的作品。這個語言發展目標是這堂課的教學任務,要求學生都能用這些句式把拼圖步驟說清楚,使學生表達條理清晰、有序。
通過課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會逐步提高。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讓學生隨意表達,可以運用段落補充法、板塊問答連接法、四素拓展法、詞句段模仿法、給予詞匯選擇法等多種方法,規范學生的表達,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養成傾聽與評價習慣,讓學生言之有思
任何口語交際都離不開傾聽,會聽才會說,學會傾聽是小學低段學生最先要培養的交際習慣。同樣,口語交際課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傾聽能力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會合理評價別人的觀點,傾聽和評價互為作用,用評價來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用傾聽來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
例如,在《我們會拼圖》的評價環節,我利用多媒體展示某個學生的拼圖,讓其他學生做出評價,學生暢所欲言,如“我覺得你拼的……”;“我看到你拼出來的……,讓我想起……”等。另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問“你為什么要用……來做它的……呢?”,也可以提出好的建議“如果把……改成……我認為會更好一些”等等。因此,學生在評價別人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學會傾聽別人,再自己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發表自己真實的看法。這樣既能讓學生養成傾聽和思考的習慣,又能避免一些假大空的發言。
四、培養交際態度與習慣,使學生言之有禮
口語交際需要進行言語互動,交際時的情感、態度等非言語行為在交際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課程標準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應當養成良好的交際態度和習慣。同時,逐步養成與別人交談時要自然大方、禮貌得體的態度,這些都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口語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學《我們會拼圖》一課前,我制定本課的交際目標:(1)養成大膽、大方說話的習慣。(2)學會耐心傾聽別人的介紹,培養交際意識。課堂上,我要求學生積極發言,要做到自然大方、聲音響亮。同時,聽眾要保持安靜,評價別人時要以鼓勵為主,會表揚同學,指出不足時要會說“××同學,如果……會……”“我覺得……”等等。更重要的是,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交際態度和習慣做出評價,引起學生的重視。
總之,小學生處在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從點滴做起,從基本出發,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責編 藍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