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年級學生正處于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階段,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素材,從句子到段落的寫作有了一定的訓練,但缺乏寫作方法的積累,使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人物作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又要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善于修改,不斷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中年級;人物作文;典型事例;修改;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6-0017-01
不管是中年級學生還是高年級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都來源于生活。只有學生的語言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否則,縱有情思萬縷,筆下也難有片語表達。觀察研究發(fā)現,作文寫得較好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愛讀書,樂思考,善觀察,勤積累。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寫好人物作文呢?下面,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談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積累典型事例
中年級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是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不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教師教的寫作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很多方法,雖然學生記了很多,但是根本無法消化、理解。對于中年級學生,想要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只有從他們熟悉的人或物入手,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傳授寫作知識,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教師所教的知識。
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最感興趣、最熟悉的人物是誰,讓學生觀察他(她)的外貌,了解他(她)的思想動態(tài)、性格特點、高尚品質、優(yōu)良作風等,讓學生把這些當作寫作素材。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玩樂中不自覺地參與到寫作中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出作文教學,如動漫人物、偶像或者親人朋友等話題,讓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寫作的念頭。
在人物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利用典型事例的敘述來反映人物的思想動態(tài)、性格特點、高尚品質以及優(yōu)良作風。對此,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
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時,教師要從容貌、衣著、神情、姿態(tài)等方面入手,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描寫。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作者主要抓住“短而硬的小胡子”“深餡的眼睛” “蓬亂的頭發(fā)”來描寫愛因斯坦的外貌,人物的外貌能展現人物的性格。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描寫好人物的外貌,正確運用詞語,便于揭示人物的性格思想,加深讀者對人物的印象。
2.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
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寫出人物“做什么” “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說”等等。心理活動是無聲的語言,它可以直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特點。引導學生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教師主要抓住人物心理活動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并且要將人物的心理活動與人物的外貌特征、動作行為、語言活動結合起來,層層深入,這樣人物的形象才可能鮮明、突出。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在“護士進來換床單” “母親病得不輕” “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這一系列的動作中,我的內心產生很多的心理活動,如媽媽原來這么輕、我對媽媽的關心太少等。媽媽,學生再熟悉不過了,這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選好典型事例,要求學生選自己喜聞樂見的、最難以忘記的、最能突出主題思想的事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細節(jié)描寫,對文中重點人物的外貌特征進行刻畫,對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等應作深入具體、細致的描寫。
二、善于修改和閱讀
寫作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就是修改。文章寫完了,教師就要引導學生修改習作。而引導學生修改習作時,教師要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當成別人的,從別人的角度上去冷靜地修改。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多讀幾遍?!靶薷母遄硬灰饪?,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里看”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 ,這些都充分說明修改、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說過:“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這是好習慣。”魯迅說過:“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蓖袪査固┮舱f過:“不要急于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边@些名言都充分說明:寫完的文章不可不讀,只有讀,才能使文章變通;只有讀,才能使文章變順;只有讀,才能使文章變美。讀通了,改順了,習作就變得更加完美了。
總之,引導中年級學生寫好人物作文并不容易。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耐心指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找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學好作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藍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