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紅
(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龍王鄉初級中學)
摘 要:生物學是一種剖開表面看內質的認知活動。如何從這種認知中培養出學生的興趣是一件更值得深究的事。教學的課堂環節要重視培養學生喜歡生物的意識,對于學生思維訓練的培養也是教師一直在研究的工作之一。
關鍵詞:生物學;培養;意識;訓練
一提及生物,大家的直觀印象就是生物是生命體還是有機體?是細胞核還是細胞質?對待生物我們仿佛就給學生隱形地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覺。究其根本,我們剖析一下生物。生活里的一切個體都是生物的一部分,或者是生物的一個標志。就連我們人體都是生物系統中的一個微小形式。就是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生物世界,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它帶來的不是枯燥、乏味,而是神秘和美好呢?以下一些論點是我自身結合教學經驗的一些見解。
一、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初次面對生物,他們內心還沒有充滿太多對生物的排
斥。他們能接受多少和生物有關的信息,我認為和教師教學有一定的關系。初次進入課堂,教師要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樹立好,讓學生先認識到教師不僅是來教學的,還可以和他們成為朋友。正面的情感投入,會換來學生的真心相對。
尊重學生的意愿,多關心他們的課堂生活,會建立出一個隱形且和諧的教學平臺。這樣,那座看似堅不可摧和嚴厲之山,也會在和學生有效地溝通之后,逐漸顯現出它與眾不同的魅力,學生緊張的心就會慢慢放松下來,漸漸地融入之后的教學中。切不可忽視和學生的交流,和諧有趣的交流會為未來的教學創造出平坦的道路。
二、告知學生生物是世界的另一種美
歌德曾說過:“不能說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確實都是合理的。”這句至理名言就是教學很好的呈現。生物學中確實有很多復雜、有影響力的科學論證,這些論證的出現,我們都可說它們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轉之,最有公信力的論據對學生來講就是最復雜難解的問題。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理解不了深層次的論點,他們能接受的是簡單有趣的事例。這些事例呈現出的美,學生眼見為實,他們看到的美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我們在課堂上,結合生活,把生物先融進生活。例如“洋蔥”案例。街頭巷尾,時不時會放一些人們熟悉的歌曲。楊宗緯一首《洋蔥》,讓無數歌迷為之動容,學生也一樣。歌詞里的洋蔥確實不能和生物里的洋蔥相提并論,但我想,用歌曲引入教學,學生帶入性會更快。我們都知道洋蔥是一種讓人落淚的食物。我們一層一層地剝開它,它的內心會埋藏著一個神奇的秘密。教師將洋蔥的表皮放置在顯微鏡下,讓學生一個一個來觀察洋蔥的內心。學生會驚奇地聲呼,洋蔥不再是純白色、純紫色的食物,它在顯微鏡下呈現的就是長條形、密集呈網狀的圖像。趁熱打鐵,教師再一一解釋所看到的這一幕是怎樣的原理。這所展現的一切都是洋蔥的一種美。通過這樣的代入式教學,學生會漸漸感受到生物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另一種形式美。
三、重在實踐,激發學生興趣
很多的生物現象,教師無法用語言解釋得很清楚。為此,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實驗室里,告訴他們事物的原理和操作模式,給他們動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什么是有機物?什么是無機物?這樣概念式的講解太過于深奧。相反,實驗室里會有各種小動物的骨骼,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骨骼的大體原理,鼓勵他們自己去拼接。學生在拼接的過程中就能牢記骨骼的各個成分和拼接位置,這時教師再結合課本的固有理論,逐步遞進:“骨骼的特性是什么?哪些方面可以表現出?怎樣用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理論,觀察骨頭的變化?”等。采取有益的教學方式,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教師完成了課堂教學。學生不會感到厭煩,教師教得也不會太累。
四、多媒體的形象運用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首選模式。在生物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無法解釋的現象,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現。例如,植物生根發芽的過程太過于漫長,這時教師可以運用電腦,把種子從一粒小青豆,主人給它種植在土壤里,每天對它悉心照料,給它澆水、施肥、補充陽光等等,逐漸到它憑借自己的毅力破土而出的過程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讓學生知道豆芽原來是經歷了這么多過程才培育出來的,這對學生無論在學習上還是人生的道路上都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沒有攻破的辦法。學生厭學情緒會根據不同的因素產生,教師既要進行積極耐心的教導,也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積極主動性。生物學的復雜性就在于很多概念式的理論學生無法理解,因此,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實踐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的核心內容。總之,教學方式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提高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能力,教師要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李俊紅.新課導入藝術探究[N].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
[2]許曉川,盧紅.合作學習的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0.
編輯 任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