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二中學)
摘 要:閱讀與寫作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然而,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割裂開來,使得初中生的作文空洞無物,語言十分匱乏。閱讀與寫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由此可見,只有真正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在一起的語文教學,才能夠切實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對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做到“以讀促寫”展開了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以讀促寫;教學策略
人們一直以為漢字、詞語、文學常識等才是所有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殊不知,閱讀才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將讀寫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切實提高初中生的寫作能力。閱讀初中生的作文,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文章中總是體現寬容、成功等立意過高的文章主旨,還總是摘抄或引用一些歌詞、文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等,這使得初中生的作文呈現“千篇一律”的狀態。而初中生受到生活經驗的限制,就注定了他們是無法深切感知這些內容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初中生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來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認知。因此,以閱讀來促進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是實現高效寫作課堂的重要手段。下面,筆者從指導學生仿寫、續寫、寫讀后感三個方面,討論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
一、指導學生仿寫
可以說,模仿是人的天性,初中生也有著強大的模仿能力,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一個老師的品德、素質直接決定著整個班級的班風、學風是什么樣的看出。那么,在以讀促寫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讓學生根據課文進行仿寫,由此提高初中生的寫作能力。近些年來,仿寫已經或多或少地出現在各地的中考考查范圍內,因此,提高初中生的仿寫能力,也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應對中考。但是,仿寫并非是傳統的套用文章,而是學習課文的立意與寫作技巧,使其不斷積累寫作知識與技巧。《山的那邊》一課主要講述作者童年對理想的向往與追求,以詩歌為體裁。在指導學生學完本課知識以后,我讓學生以原文為基礎,用詩歌的形式寫出自己童年的理想。一開始,很多學生都不懂得如何仿寫,于是,我降低了寫作要求,帶領學生分析本篇詩歌的立意及寫作手法,然后讓學生自主創作,篇幅不限。然后讓學生開始進行仿寫。雖然學生的寫作質量不夠高,還出現了很多錯別字、語法錯誤等,但是每個學生的作文都十分有新意。對此,我先在課堂上表揚了學生的創造力,然后就他們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指導。
二、指導學生續寫
單純靠仿寫來提高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對發揮初中生的創作能力的作用不夠明顯。寫作體現的是每個學生的思想、情感,每個學生在閱讀時,由于自己的經驗與認知等對文本的解讀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初中生展開續寫,讓學生在閱讀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續寫是指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轉換寫作角度,改變文本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補充故事情節,這樣做能夠大大發揮初中生的創作能力。在《女媧造人》一課中,我讓學生以原文為基礎,編寫出一些與女媧有關系的故事。學生從小便接觸過與女媧有關系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所以他們對女媧這個人物并不感到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創作時,積極性都很高。在學生將作文交上來之后,我看到學生寫的故事會情不自禁地笑出來,不可否認,學生的創新能力遠遠大于老師。
三、指導學生寫讀后感
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課文,大多數都讓學生感到回味無窮,教師便可趁機讓學生展開讀后感的寫作訓練。而學生只有在深入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礎上才能夠寫出讀后感,所以,指導初中生完成讀后感寫作,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寫作能力,使其學會有感而發,還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提高他們內化語文知識的速度與質量。一直以來,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是學生的學習難點,他們對于魯迅先生所批判的舊社會的黑暗感觸不深。為了幫助他們克服閱讀難題,我讓學生在讀完魯迅先生的文章之
后,嘗試寫一篇讀后感。學生要想完成寫作任務,就只能不斷重復地閱讀課文,體會文章主旨。不僅如此,由于我經常要求學生寫讀后感,學生漸漸養成了寫讀后感的習慣,他們也經常通過這種方式,讓我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無偏差。
總而言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意綜合提高初中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師要指導初中生進行仿寫,讓學生們模仿作者的寫作思路與優秀的寫作手法,積累寫作素材與技
巧;教師要指導初中生進行續寫,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進行續寫創作;教師要指導初中生寫讀后感,切實促進初中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金金.初中語文以讀促寫 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2).
[2]朱建云.淺談初中語文的以讀促寫[J].中學課程資源,2016(2).
編輯 白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