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玲+丁傳偉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和行動研究方法得出:日本小學跳繩運動包括技能通級和計數紀錄兩種,技能通級包含10級6段共16個動作,采用合格評定方法;計數紀錄分高、中、低三組,采用1分鐘計時計數法。定期學校組織與學生自主申請相結合的評價形式,由全校任意兩名教師通過填評價卡個性化評價。這種模式利于跳繩技能練成、自主鍛煉習慣養成、體育精神形成,在目標設置、評價反饋、全校聯動等方面給我國校園跳繩運動的推廣以啟示。
關鍵詞: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現狀;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3-0046-03
2016年上半年,日本富士跳繩協會發布的44名小學生集體跳長繩的視頻成為“網紅”。在視頻中,這些學生4人或5人一排,手臂相挽,同步完成過繩“8”字跳。因跳繩者的“神同步”,幾天內該視頻點擊率超過了5000000次,轉發數超過124000次,進而引發了中日小學跳繩運動、學校體育的議論。本文將結合筆者赴日交流教學期間對日本小學跳繩運動開展情況的觀察和研究結果,在梳理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為我國學校跳繩運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一、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內容
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開展非常普遍,學生參與跳繩的熱情特別高漲,其主要原因是跳繩活動已滲透到孩子們的日常體育鍛煉中。他們主要通過持續地開展兩種類型的比賽——技能通級賽和計數紀錄賽,貫徹校內外的日常跳繩活動。
1.技能通級賽的內容
技能通級賽比什么?通俗地講,可以概括為“會得多”,即學生掌握跳繩技能花樣的數量多。技能通級賽包括16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別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跳繩技術,也就是16種典型的跳繩技術。這16種技術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形成了10級6段的評價體系。第10級為起始級別,技術最簡單,為雙腳前搖跳,達到合格標準的連續數量最少,完成動作5次以上即可。
對技能通級賽的16種技術和達標數量等資料進行分析,有兩個發現。其一,技能通級賽內容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步伐的變化——雙腳跳或交換腳跳;搖繩方向的變化——前搖或后搖;交叉方式的變化——前交叉、后交叉、固定交叉、側交叉;搖數的變化——單搖、雙搖、三搖。其二,技能通級賽達標數量的變化主要通過連續完成5次、10次、15次、20次四種不同的數量標準來調節。如果兩個等級的跳繩技術之間變化不大,則通過數量的增多來拉開等級之間的差異;如果兩個等級的跳繩技術之間變化很大,則保持連續完成的數量不變,使難度增加在學生可接受的范圍內。總之,使級別目標保持在學生努力一下,“跳一跳能夠達到”的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計數紀錄賽的內容
計數紀錄賽比什么?通俗地講,可以概括為“跳得快”,即學生對單個跳繩基本技能的最快速度。計數紀錄賽將小學六個年級平均分為三組,每組分別對4個規定動作進行1分鐘的最多次數紀錄創造。這些用于創造紀錄的規定動作均來自于技能賽的第10級至第1級共10個等級動作,且每個年級段中的四種技術特別注意協調了搖繩的方向,都涉及到正搖和反搖的技術動作。具體的分組情況如下:小學一二年級組在雙腳前搖跳、雙腳后搖跳、交換腳前搖跳和交換腳后搖跳等4個規定動作中1分鐘計數;小學三四年級組的規定動作是交換腳后搖跳、前交叉跳、后交叉跳和固定前交叉跳;小學五六年級組是固定前交叉跳、固定后交叉跳、側交叉跳和前雙搖跳等4種技術。可以看出,每個組別之間都有一個過渡的“橋梁”技術進行銜接,使得各個年級組間實現無縫連接。學生在進入新的紀錄組后能順利地過渡,從而較好地保持持續參與跳繩運動的熱情。
二、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評價方法
1.評價標準
技能通級賽的16個項目是開放的,不限定挑戰者的年級、級別、數量。這16個項目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形成了10級6段的評價級別。當學生完成某一個級別的規定技術動作達到規定的數量(5、10、15、20次不等)后,該級別判定為合格。
計數紀錄賽的評價標準則是在1分鐘時間內,對規定組別的特定跳繩技能的數量進行累積計數。數量最多的人被視為創紀錄者,載入學校的跳繩紀錄中。
2.評價者
對學生合格與否或對學生挑戰紀錄數量的評定工作,是由兩名或兩名以上具有評價資質的老師共同完成。這些老師可能是跳繩老師、體育老師,也可能是班主任或行政管理的老師,總之全校參與、全員參與。
3.評價工具
連接評價者和評價對象之間的評價工具就是一張評價卡。學生人人都保管著一張自己的跳繩技能挑戰卡,卡中有學生本人對16種技能的通級挑戰情況,同時也有規定組別規定技術的計數紀錄。通過這張評價卡,老師們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評價。每年兩次固定的時間節點,統一回收卡片,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以更新學生跳繩檔案和學校跳繩紀錄。
4.評價時機
評價的方法決定了學生除了專門組織的兩次跳繩比賽可以進行技能挑戰,在體育課上、課間活動時段等等任何時間只要能找到兩名評判老師就可以進行技能挑戰,真正實現隨時評價。
5.評價時效
學生在校期間的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出挑戰卡來展示和挑戰新的技能,學生跳繩的成績將作為學生檔案材料被妥善地保存起來。而計數紀錄賽的學生跳繩成績將被永久性記載和保存,在學校的公告欄中預留著特定的區域用于公示紀錄創造者情況與成績。我們看到個別項目的紀錄,其時間跨度竟然長達20余年之久。
三、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效果
1.跳繩技能效果
通過對學生完成技能通級賽的情況進行統計(表1)發現:(1)所有學生通過一個周期的跳繩技能挑戰都掌握了一些跳繩技術。(2)同一年級的學生在技能掌握情況方面存在極大的差異性,通常情況下可跨越6~8個級別。(3)隨著年級的遞升,學生掌握的技能數也隨之遞增,學生掌握的技能難度隨之遞增。
2.鍛煉習慣培養效果
由于評價方式不是集中的一次性行為,而是隨機的、常態化的、學生可主動選擇的,因此學生練習跳繩技能的積極性很高,持續性很強。除了體育課上教師教授、學生練習的課堂互動行為之外,課間、課后以及課外時間,學生大都會主動選擇跳繩技能練習。不僅對單個技術動作進行熟練性練習,以增強規定時間內數量,而且還會對多種技能進行挑戰,以增加掌握的技能種類。最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大多樂此不疲,無形中培養了主動鍛煉、自主練習的習慣。
3.體育精神效果
通過參與跳繩運動,學生的體育精神得到錘煉。跳繩動作挑戰失敗了,不要緊,再多練習幾遍就能掌握;跳繩技能挑戰成功了,不驕傲,還有許多新的技能在前方;學會練會了一個跳繩動作,忍不住想要分享給其他未完成的同學;總是練不會一個跳繩技能,也會主動向成功的同學請教秘笈。勝不驕、敗不餒,頑強拼搏、合作共享的體育精神就在一遍又一遍的技能練習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四、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啟示
1.目標設置啟示
目標設置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克(E. A. Locke)提出的一種激勵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化為動機,使人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目標。
(1) 目標明確性
目標設置理論告訴我們:明確的目標使人更清楚該怎么做,付出多大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同時也便于評價個體能力。通過對行為目的和結果的了解又能減少行為的盲目性,提高行為的自我控制水平。通過對日本小學生跳繩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入學之初就非常明確地知道自己在跳繩方面的努力目標。于是,貫穿小學階段的六年,他們都更加自主地進行跳繩活動。
從目標設置理論到日本小學跳繩活動的實踐都提示我們,為我國中小學生設定明確的跳繩目標將有利于我國學校跳繩運動推廣的落實。
(2) 目標難度
管理學中目標管理的相關理論提示我們在目標制定時應遵循有挑戰性的、現實的、具體的、有時間期限的、可衡量的目標。目標設置理論指出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任務難度調整自己的努力程度,當任務難度增加時,相應的策略也應隨之增加。回到日本小學的目標設置實踐,發現其技能通級賽的目標難度遵循目標管理的原則,每個級別之間都有一定的挑戰性,難度增加在學生“跳一跳,能夠到”的范圍內,每個目標都是具體的、可量化的。
這就提示我們在制定跳繩達標的時候,設定有挑戰又現實、具體可衡量的目標,有利于我國學校跳繩運動的推廣落實。
2.評價反饋啟示
反饋包括人們接收到有關于自己行為結果的任何信息。反饋可以使個體明白是否達到了目標或者是否朝著正確的目標方向努力或者要完成目標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有效的正反饋也可以產生激勵作用,激發個體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績效。
從日本小學的跳繩運動推廣可以看出,有效的反饋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及時反饋,提高績效。任何時間只要學生認為自己具備某一個跳繩技能的挑戰標準,就可以向學校里任何兩位具備評價資質的老師申請被評價,要求通過評價的方式進行及時地反饋,從而提高學生跳繩訓練的效果。(2)明確反饋,激發動機。兩位具有資質的評委同時在確定的標準中為學生進行一致的評判,即時在評價卡上標注通過與否的信息進行明確的反饋。這一系列行為一氣呵成,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練習的內部動機。(3)頻繁反饋,縮短周期。除了每年學校統一組織兩次跳繩比賽,在一個學期中的任何時間,學生都可以自主找老師進行評價。從表1中的數據分析可知,學生每學期自主評價的次數可達到6~8次,近兩周評價一次,評價周期短、評價頻率高。
3.全校聯動啟示
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發展模式帶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就是其全校聯動的跳繩氛圍。幾乎全校的教師都具備跳繩評價資質,營造學校跳繩的人文氛圍;學校公告欄專設跳繩紀錄榜,定期刷新學校跳繩紀錄,提升學生跳繩榮譽感;通過學生人人持有跳繩技能挑戰卡,建立學生跳繩歸屬感。這些舉措符合心理學目標設置理論中關于目標承諾的研究成果,即承諾是指個體被目標所吸引,認為目標重要,持之以恒地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的程度。當人們認為目標能夠達到而且達到目標又有很重要的意義時,目標的承諾就加強了,進而會增強自我效能感。
目標承諾是目前我國學校跳繩運動較為薄弱的環節。一方面,學校體育的地位邊緣化問題比較嚴重,各個學校不太重視體育運動的開展;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和其他教師對跳繩運動的認知還停留在民間游戲的層面,“弱化”“矮化”該項目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如果能借鑒日本學校跳繩全校聯動的模式,必將大大地推進我國學校跳繩運動的開展。
五、結論與建議
1.日本小學跳繩運動主要包括技能通級賽和計數紀錄賽兩種主要類型。其中技能通級賽包含10級6段共16個技能項目;計數紀錄賽分高、中、低三個年級組,每組4個動作。
2.技能通級賽的標準為該16個技能動作連續跳繩達到相對應的5、10、15或20次即為達標;計數紀錄賽采用一分鐘規定技術的計時計數,次數最多者為紀錄創造者。
3.日本小學跳繩運動采用定期學校組織與不定時學生自主申請相結合的評價形式,其評價者是學校的所有教師,通過評價卡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評價反饋。
4.日本小學跳繩運動的推廣模式有利于學生跳繩技能的練成,有助于學生自主鍛煉習慣的養成,有助于體育精神的形成。
5.日本小學跳繩運動在目標設置、評價反饋、全校聯動等方面給我國校園跳繩運動的推廣以啟示。
參考文獻:
[1]邱麗玲.中國跳繩競賽項目設置與競賽方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9.
[2]郭賢成,等.我國跳繩競賽項目設置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8):132-134.
[3]楊秀君.目標設置理論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4,27(1):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