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斌+張華

摘 要:采取引廠入校,建實訓工廠的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通過在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引廠入校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經驗。
關鍵詞: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實訓工廠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4.246
1 中職面對的困惑與存在問題
十八大以來,職業學校本著生產與教學對接、專業與崗位對接、大綱與資格證對接原則,在實訓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多數實訓基地建設側重是為學生提供訓練環境而非生產環境。主要表現在:實訓設備不配套,實訓材料不充分;教師技能水平不高,實戰經驗不足;以仿真為主,生產為副。
現有校企合作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育人實踐問題,但是這種模式在落實中還存在著:雙方責、權、利定位不清;企業改變實訓內容,延長工作時間,利用廉價學生勞動力賺取利潤。教育部推行的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雖然為大家接受認可,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完善,引廠入校建實訓工廠不失為解決以上問題措施之一。
2 建立校內數控車間(實訓工廠),推進落實現代學徒制
從河南省中原經濟區產業布局和企業需求出發,學校引進鄭州海特模具在校內建立實訓工廠,解決生產實訓中技術、設備、管理不足。
(1)實訓設施。根據合作企業鄭州海特模具公司產品需要,獨立建設數銑車間、數車車間2800平米,配備有磨刀機、三坐標測量儀、線切割及電火花機床、普通車、銑、刨、磨、鉆、鏜、鉗120多臺。完全按照模具產品生產工藝安裝設備,初步具備產品生產能力。
(2)組織管理。實訓工廠按企業標準配備經理、各部部長、生產班組長,工程師傅、工藝員、財務人員等30余人。
(3)運行模式。企業經理對生產實訓實行全面負責制,教學校長任副經理,負管理責任;班主任即工段長,更是遠離家鄉的父母,即是心里生活輔導師、也是行為規則、勞動紀律施門戶師;生產師傅任教師,對生產技能和生產行為全方位指導,執行技能學習效果、行為規范定性與定量考核。
(4)教學流程。教學流程從計劃制定、零件圖紙繪制、職業素養教育、技能引領、生產實訓、總結考核等環節著手,按照量化標準,精準實施。
(5)實訓效果。我校數控專業通過引廠入校開展了現代學徒制試點,提高了專業區域服務能力,擴大專業品牌影響力,提高了實訓設備利用效率,激發學生學技能練技能激情,縮短學生進入生產狀態時間,彌補學校生產實踐不足。學生通過加工不同零件,做到熟悉設備、學會了編程、掌握了工藝,養成了習慣、達到了學技能初衷。
3 實訓工廠現代學徒制更能切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的模式
實訓工廠是結合現代職業教育特點,探索出符合中職教育的一種現代學徒制模式之一,與傳統的走出學校的校企合作有著實質的不同,但也有形式上的相似,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3.1 主體明確 共贏合作
學校作為主體方是從提高專業技能教學效果出發建設的實訓工廠,產權歸學校,管理經營歸企業合作方,企業把需要產品交給學校工廠,工廠按照教學安排,結合合作企業需求,安排生產,通過組織生產,學生得到訓練,教學設施得到充分發揮,企業通過管理得到了合格產品,降低了成本,預定到合格員工,儲備了勞動技能人才。
3.2 學練融合,教產一體
現行職業教育要實現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崗位技能與專業標準對接、學生與師傅對接在這種學校工廠現代學徒制模式中能夠很好體現。學習就是訓練,訓練就是生產、生產就是也出產品,通過校企合作,把師傅引進學校,工廠建在學校實現了老師師傅一體,學生徒弟一體,教學生產一體的現代學徒制模式,使學習效率最大化,生產成本最小化,興趣發揮極致化。
3.3 定工定崗 全面輪訓
學生在實訓工廠按照數銑、數車、加工中心、產品造型設計不同工種,分組分人分崗,遵循先易后難,先仿真后演練,先學后做、先理論后實踐的基本原則。通過計算機繪圖、工藝制定、刀具選定、工量具使用,加工操作、產品質量檢測、設備故障檢修等崗位項目訓練,全面提高了職業操守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合作共贏、質量意識、安全意識、表達能力等諸多能力也得到全面訓練與提高。
3.4 行業服務,技術先行
職業院校要根據行業企業需求結合專業特色,具體到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滿足現代制造需求,建立的學校工廠一是設備要是生產性設備,保持三到五年不落后,二是師資隊伍要是雙師型,既能教學生還能帶徒弟,三是合作企業要在地方經濟中具有行業影響力,才能保持學生學到才是先進的理念與工藝技術。有此學校才能為合作企業提供優質合格零件前提下,能為合作企業免稅、省設備、減員增效,企業才能愿意把原材料、零部件、師傅送到學校進行合作。后續才能保證學生學到縣級工藝先進技術。
實訓工廠學徒制模式,解決了定崗實習中管理的難題,實現了老師師傅一體,學生學徒一體。是一種符合現行職業教育體系有效合作模式。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職業教育資源匱乏,隊伍技能底下,真正實現了專業與產業、職業與崗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對接。提高了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聲譽。學生畢業后縮短了適應期,減少了就業的盲目性,也為企業選才和入職培訓節約了成本。推進了招生、教學、就業的良性互動,更是職業院校提高質量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