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旭華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而開展課前探究活動,則能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好的開展,進而達成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標。基于這種認識,對課前探究對數學課堂教學的作用展開了探討,以期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前探究;數學課堂教學;作用
所謂的課前探究,就是利用課前時間布置探究任務,從而使學生探究教師指定的思考問題,進而獲得有關的數學知識和良好的探究感悟。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通過操作、實驗、討論和演算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而在課堂上匯報自己的收獲,則能使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進而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應加強對課前探究的運用。
一、通過課前探究展示教師對數學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將課前探究任務布置給學生,可以使學生順著教師的思路掌握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并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進而使教師對后續教學的主導作用能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找找身邊的多邊形,然后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并嘗試利用幾個多邊形拼出新的多邊形”這一任務。學生在找多邊形時,就會先通過閱讀課本內容認識多邊形,然后按照課本要求進行比較分析。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都可以進行嘗試,所以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究活動,并從中學到新的知識。這樣的探究任務應該是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課程內容設計出來的,蘊含著相關學習技巧和教師教學方法。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采用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并且形成圖形變換思維,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因此,課前探究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性指導,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二、通過課前探究確立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于核心地位,才能進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需要先在課堂上講述數學理論知識,導致課堂教學顯得較為枯燥,教師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課前探究,則能夠提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這種積極性,繼而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向學生發放圖形模型,然后提出“借助工具測出圓的周長”這一探究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依據自己的想法,借助尺子等工具進行測量,并從中發現規律。在學生因為獲得成就感到高興時,教師就可以正式導入課程內容。由于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結論,所以能夠產生更深的印象。從總體上來看,課前探究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方向,學生還需要通過自主理解和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課前探究能夠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使其在數學課堂上能夠采用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學習模式,進而更好地掌握數學公式和規律。
三、通過課前探究推動數學課堂上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
實際上,由于自身認識水平有限,并且生活經驗較少,小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時常會面臨思維受到局限的窘境。開展合作探究,則能使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實現思維碰撞,進而形成新的數學思維。設置課前探究任務,則能使學生學會主動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學會相互合作,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例如,在教學小學五年級上冊“積的近似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聯系實際生活設計一些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前探究任務,以便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有關內容。具體來講,就是教師可以設計“請你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不需要保留較多的小數位數”這一任務。由于自己經驗較少,所以會與其他學生討論,從而了解到“山林面積大小”“農作物估產”等方面都不需要保留小數位數,并且學會“四舍五入”的用法和理解不需保留小數位數的原因,即為給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從而能夠更好地學習“積的近似數”的內容。
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之前,較好地設計課前探究任務不僅能夠引導學生較好地預習課本上的內容,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進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伍棫華.小學教學中的課前預習方法探究:以小學數學為例[J].中國市場,2015(11):153-154.
[2]邵征鋒,張文蘭,李喆.基于電子書包的PBL教學模式應用探究:以小學數學課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5):37-43.